独家报道:地域学术文化系列——草原文化考察
2019年11月08日 08: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8日第1811期 作者:

 

 编者按:草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地域文化。近年来,草原文化研究引起学界高度重视。推进草原文化整体性研究,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日,本报记者奔赴草原走访,探寻草原文化符号,梳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15年历程,感受到草原文化研究生机勃勃的进程。

  推动草原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 

  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展望未来的时刻。10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和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内蒙古社科院”)共同组织的“草原文化研究与草原文化学科建设”座谈会在内蒙古社科院举行。

  北疆丰饶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内涵丰厚。如何认识草原和草原文化,每个人有自己的视角。内蒙古自治区曾于2013年公布草原文化十大符号: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和红山玉龙。学界起初征集到内蒙古文化符号210项,研究确定较有代表性的30项,通过调查最终确定这10项。在草原文化中,草原是其发祥地和承载地。内蒙古大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河西走廊,辽阔无涯无际。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各具特色,美不胜收。为保护草原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从2005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每年的9月6日定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到今年已是第15个保护日。

  弘扬蒙古英雄史诗的精神气质

  千百年来,伟大的史诗在苍凉辽阔的大草原上流传。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来自草原,草原文化对他的生活和治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近日,朝戈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从回忆青年时期草原生活谈到当前的治学思考。

  草原文化研究前景广阔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内蒙古社科院”)是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各项具体工作。围绕“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三期实施情况和成果,围绕加快构建草原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内蒙古社科院院长李春林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