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理解共同富裕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有必要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尤其是二者不同的哲学基础来展开。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总结了西方文明的八大特征:古典遗产(理性主义、罗马法、拉丁语)、天主教与基督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如亨廷顿所言:“西方人与非西方人都一再把个人主义认作西方主要的区分标志。”个人主义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内核。所谓“个人主义”指的是“任何认为个人而不是由个人组成的整体具有中心价值和基本存在的理论和态度。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能够与他所存在的物质环境、社会关系和历史传统分离开来理解”。这种哲学理论将个人看作不可再分的“原子”,并将其作为社会的唯一实体,由此而推论一切制度设计都必须以个人意志、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为出发点。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两大派别——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都将个人作为政治社会的理论原点和最终旨归。社会契约论者强调政治制度要保障个人权利,而功利主义则强调政治制度要推进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的哲学立场在推进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哲学上的个人主义必然导致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价值观念也不一样,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同时,多元主义又很容易诱发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则可能进一步堕落为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多元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这成为西方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导致了西方国家的种种社会问题:个人与家庭和集体的疏离,生活的无意义感,年轻人精神空虚,以至于毒品、暴力犯罪泛滥,等等。事实上,只有将自我融入高于个人的集体(家庭、社团、社会、国家)中,个人的生命才可能获得崇高的意义。
立足于个人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弊端,这就是社会中贫富差距的加大。个人主义的哲学立场契合于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个人想要尽量多的自由,就必然要求国家尽量少地干预人们在市场上的自愿交换。然而,自由市场并不是绝对公平的场域,而是资本主导的场域,是弱者顺应强者的场域。穷者越穷、富者越富是自由市场的常态。因此,自由市场的放任发展,极有可能加剧人们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不平等,甚至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试想,如果一个社会中所有的教育资源都由自由市场进行分配,不存在任何公立教育体系,那么富人家的孩子将垄断所有优质教育资源,而穷人家的孩子则可能上不起学。教育的不平等还将进一步影响人们在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并最终决定人们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分配。经济场域的放任自由可能加剧整个社会不平等,甚至导致生存权的不平等。
正是基于“个人主义”的哲学立场,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可能是保障了个人权利的现代化,也可能是促进社会整体利益(比如GDP的增幅)的现代化,但却很难提出“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很难是促进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明中并没有“个人主义”的基因。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家庭、民族、国家具有比个人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尤其倾向于以“家庭”观念来理解整个世界。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特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一定不是宣扬“个人主义”的现代化,而是全社会共同进步,所有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富裕阶层和低收入阶层都能实现某种程度的富裕生活的现代化。
再者,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经历了“政教分离”的政治运动,这导致了政治权力与精神权力的分离,也使现代欧美国家试图在各种宗教和道德学说之间保持中立,主张建构一种“薄”的政治体制。例如,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构想了一种“非整全”的政治结构。然而,这种尝试多半是不成功的。因为,罗尔斯所谓的纯粹政治的秩序,本身不可能跳出价值观念的限制。
与西方政教分离不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强调道德与政治的相辅相成,强调人们的德行以及道德论说对于政治秩序的重要意义,奠定了为政以德、仁政爱民、政在养民的治理理念。基于这样的政治观念,奠定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历史文化根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持续提升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前景,保障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公平,并建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所有人的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从中国社会的结构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等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因此,通过制度改进消除身份差别,弥合城乡差异,尤其是提高在医疗、养老、教育和文化产品供给方面的公平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对于稀缺资源的公平竞争机制,以及对于必需品的按需分配机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共同富裕社会。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贫富差距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代化,是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所有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