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战略关联
2019年10月16日 09: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6日总第1794期 作者:李尧磊 余敏江

  在乡村振兴战略后续深化实施阶段,乡村发展失衡问题逐步解决的同时,也是缓解乡村相对贫困的阶段。二者实质为“一体两面”,这也是“解决相对贫困则将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过程”这句话的含义所在。

  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着眼于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所推行的具有内在发展脉络的“一揽子”系统工程。从学理层面梳理好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内在战略关联,有助于两项重点工作在地方实践中的有序推行,不断推动党领导下的农村事业繁荣壮大。

  从达成目标看,二者保持根本一致。国家推出精准扶贫,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旨在识别出贫困对象,实现精准脱贫,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至2020年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以及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一方面,精准扶贫着眼于缩小乡村内部区域发展差距,促使全部乡村居民经济生活摆脱贫困,达到国家规定保障水平以上。乡村振兴战略则旨在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的融合发展机制,以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五个振兴”策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既着眼于缩小乡村内部区域发展差距,也着眼于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在夯实精准扶贫既有成果基础上,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整体性发展目标。从目标达到阶段看,精准扶贫重在保底,而乡村振兴重在进取;从目标达成维度看,精准扶贫重在单一经济维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在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多维提质增效。然而,无论是目标阶段分析,还是目标维度分析,都应该认识到上述差异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阶段性、方向性回应。无论是精准扶贫战略,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党和国家为弥补发展差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所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下,未来党和国家仍将会致力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密集出台惠农支农政策,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代接着一代干。

  从时间节点看,二者交汇接力而行。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大致可以将精准扶贫划分为消除绝对贫困(2013—2020年)与缓解相对贫困(2020年以后)两大阶段。2013—2020年是消除绝对贫困阶段。这一阶段,国家通过划定贫困标准,识别出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以及深度贫困地区,并明确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至2020年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以及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达到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2020年以后,国家尚未出台后续脱贫攻坚政策文本,但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任务全部完成。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接受采访时说:“不是说2020年中国的反贫困、减贫工作就划句号了,只能划分号,到2020年,我们解决的是农村的绝对贫困,解决相对贫困则将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过程。”也就是说,2020年以后,我国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由解决收入贫困转向解决多维贫困。

  根据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可以发现,乡村振兴第一步与精准扶贫消除绝对贫困(2013—2020年)阶段相照应;乡村振兴后两步则与缓解相对贫困(2020年以后)阶段相照应。就前者而言,精准扶贫已有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取得的减贫成效,以及正在推进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机制形成、治理成效获取、治理经验积攒打下了稳定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的三年交汇期(2018—2020年)则巩固了扶贫成效、丰富了帮扶资金来源、拓宽了扶贫手段、更新了扶贫理念,有力地支持了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就后者而言,缓解相对贫困与深化乡村振兴可以视为一个硬币的两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城乡关系上体现最为突出,同时,乡村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战略初衷显然不是扩大而是要缩小发展失衡,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后续深化实施阶段,乡村发展失衡问题逐步解决的同时,也是缓解乡村相对贫困的阶段。二者实质为“一体两面”,这也是“解决相对贫困则将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过程”这句话的含义所在。

  从实施内容看,二者一脉相承拓展。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纲领性谋划,还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阶段性部署,都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章节详述。因此,从实施内容看,可以将二者总体关系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内容一脉相承。国家对脱贫攻坚,要求是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同时限于精准扶贫运动的公益性属性与扶贫资金的有限性特质。多数地方对贫困户脱贫的做法是符合脱贫标准即脱贫,也就是只要满足“生活保障”目标就可以脱贫。为达到“生活保障”目标,地方政府的主要扶贫方式是产业扶贫,包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农林产业扶贫;其他扶贫方式,诸如教育扶贫、职教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也是直接指向 “生活保障”目标。因此,精准扶贫主要对应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两大板块,而这两大板块则由于高标准、高要求成为“生产保障”与“产业发展” 的“升级版”对应物。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对精准扶贫内容的极大拓展。在乡风文明方面,乡村振兴提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在治理有效方面,乡村振兴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实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基层治理体系;在生态宜居方面,乡村振兴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此外,乡村振兴也对农业供给侧改革、国土空间开发、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等方面作出了大量阐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精细化治理的双重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17BZZ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