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协作对科学创新贡献有限
2024年01月19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9日第2819期 作者:刘雨微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科技创新理论十分重视社交网络和科研团队在促进科学突破方面的作用。随着远程科研合作成为常态,研究人员以全新方式提取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科学知识。然而,突破性创新并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加速涌现。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相较于现场办公的团队,远程科研团队在整合内部新颖想法上效率较低,难以带来科学突破。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科学研究的规模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强。研究人员通过延长教培时间、提高科研素质和组建科研团队来应对挑战。远程协作技术的更新换代让身处异地的研究人员可以组成分布式团队,充分发挥地理上分散的互补知识和专业知识在科研项目中的作用。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副教授卡尔·本尼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观察到,人们期待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高远程科研协作的效率和次数,构建更庞大的“集体大脑”,带动科学突破。然而,人们似乎忘记了在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的初期,社会也曾对科学创新有过积极的预测。对此,弗雷表示,学界应该意识到单纯依靠技术使颠覆性科学突破大幅度增加并不现实。

  为全面解析近年来兴起的跨城市科研协作,澄清远程协作对科学创新的作用,弗雷等人研究了1960—2020年间发表的2000多万篇论文,涉及来自3562个城市的约2250万名学者。他们还研究了1976—2020年间,来自87937个城市的270万名发明家提交的400万项专利。最终发现,在考察期间内,论文作者之间的平均距离从100公里增加到近1000公里,专利发明人之间的平均距离从250公里增加到750公里。在以论文为研究成果的小组,组员间距离超过2500公里的科研合作比例从2%大幅增加到15%;而在以专利为研究成果的小组,同样超长距离的合作从3%增加到9%。弗雷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获得突破性科研发现方面,远程协作团队不如现场办公团队表现突出。弗雷等人创建了一个数据集来协助探索团队内部和跨地理空间的知识生产分工情况。他们发现,在分布式团队当中,远程协作集中在研究后期的技术性任务上,涉及更多可编撰的知识,例如分析实验数据。科研人员不太愿意以远程合作的形式处理概念性任务,例如构思研究计划或撰写论文,尤其是涉及隐性知识的时候。

  弗雷等人表示,真正的科学创新往往有一个“家”。科研人员的地理临近性有助于打破等级制度,实现扁平的团队结构和密集的沟通,对构思突破性的科研想法至关重要。例如,研究生在走廊上与资深教授非正式地探讨实验想法,可能比通过电子邮件沟通更有效。即便远程团队协作依赖的数字工具不断升级,在线会议也无法完全取代面对面互动在整合团队内部知识、孕育颠覆性观点、推动科学创新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因此,不应该为提升科研的数字化水平而忽略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也不应该降低差旅和住宿资助。

  (刘雨微/编译)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