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成功在于坚持中国道路
2024年02月27日 10: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7日第284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雪

  

 

 

    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持续增长?这些是国外学者一直以来特别关注的问题。2013年,意大利财经专家、中国问题专家、畅销书《无赖经济学》的作者洛丽塔·纳波利奥尼(Loretta Napoleoni)出版了《中国道路:一位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中信出版社2013年2月版)。该书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比中国和西方发展道路的不同,充分肯定了中国模式的优势。这本书在西方人的视角下观察中国的发展,帮助西方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发展的脉络,同时,对中国的未来进行了深入思考。

  十多年过去了,近日,纳波利奥尼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文明隔阂等议题进行了最新的阐述。在她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符合正常的经济周期性发展规律,中国领导层有能力引导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造成西方对中国产生种种误解、进行抹黑的责任不在中国,而在西方。西方需要放弃傲慢的姿态,真正了解中国,接受另一种可行模式的存在。

  中国发展模式取得好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在对比冰岛模式、东欧模式、智利模式和中国模式之后,充分肯定了中国模式的优势。在您看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特殊之处?与西方有何不同?

  纳波利奥尼:正如我在书中所说,很难把中国与任何其他国家直接相比,因为其规模非常大,某种程度上可被看作一个大陆。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谓高效。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开始较晚,跳过了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过程的一些阶段。在我看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可部分归因于中国的经济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纳入竞争等元素,这个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的经济制度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果,时间和中国的发展成果都证明了其正确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一个中心任务是实现国家现代化。人们不能忘记百年耻辱,即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这个国家造成了深刻的伤痕。同时,这也表明封闭政策不再适用。因此,当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时常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当然,中国也付出了一些代价,但这些代价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高昂。

  中国不会失去独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位多年来关注、关心中国发展的外国学者,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怎样的总体认识?

  纳波利奥尼: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治理理念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和初心。某些西方领导人和分析人士不理解中国,将其视为类似于其他国家的存在。但实际上,中国是非常独特的,原因在于多个方面。首先,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次,另一个基本差异在于中国的规模,我还是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国家的体量和规模确实很重要。管理一个无论是领土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如此庞大的国家,与管理规模较小的国家相比,在规则、权衡和取舍上有很大差异。最后,中国一直在推进现代化。在短短几十年内,中国经历了现代化的必要阶段,并且,这一切发生在通信技术迅速迭代、政治受到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影响的时代。西方分析人士将适用于西方现代化的理解规则应用于当今的中国,却忘记了中国仍在进行现代化进程的赶超式发展。这种时间差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政策经常被外界误解。

  我依然相信中国模式,相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我相信,习近平主席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征程的领导者。中国始终致力于确保自身不失去独特性,不去迎合资本主义模式。在我看来,中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已经失灵,从西方卷入的战争和西方社会存在的显著不平等就可以看出来,资本主义几乎达到了极限,中国不可能复制它。

  适合本国的体制就是最好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一些西方媒体发出中国经济面临困境甚至濒临崩溃等论调。作为财经专家,您对中国经济有什么看法?对未来中国经济前景有何预测?

  纳波利奥尼:首先,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崩溃,尽管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挑战。正如其他国家会经历经济发展周期一样,中国经济也会经历。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经济体,在这个阶段进行经济模式调整是不可避免的。追求质量是成熟经济体的目标。例如,如果我们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经济重建,也会发现相似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已经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例如,在电动汽车产业,中国已是领先的生产国之一。

  至于腐败问题,这是任何经济体都会面临的。人类都会犯错,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领导层如何带领国家度过艰难时期,遏制腐败并避免其侵蚀关键权力。纵观西方国家,尽管二战后的改革抑制了西方政治中的某些腐败因素,但你会发现,在那之后,西方建制还是变得越来越腐败。这一现象侵蚀了西方民主制度,削弱了人民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书中明确谈到了民主的多样性。新时代以来,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得到了发展,您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概念有何解读?

  纳波利奥尼: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政治体制结构充分发挥了作用。人民通过一个从基层逐级递进的参与系统,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国家权力。西方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有的是人民投票选举议会成员,有的是人民直接选举自己的领导人。我不认为哪一种体制比另一种更好,我坚信,无论哪种体制,只要适合一个国家,就是最好的体制。

  中国人民珍视经济自由,我认为,现在他们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这种自由。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民一直在表达自己的诉求。回顾中国数千年朝代更替的漫长历史,当中国人想要改变时,这个国家就会有所改变。就目前而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案完全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

  西方常用刻板印象进行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今,保护主义呈抬头之势,全球化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阻碍。在您看来,在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全球化将如何继续展开?中国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纳波利奥尼:一方面,中国从全球化中获益匪浅;另一方面,中国通过与其他经济体商建自由贸易区,实质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决策者需要确定对国家最有利的路径。中国的规模之大就如同一个大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11个年头。您对其表现有何看法?

  纳波利奥尼:我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伟大的倡议。遗憾的是,其推进过程始终受到西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或许可以将其分成若干部分,逐个落实,可能更为可行。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书中提到,“孔子时代的中国与公元前五世纪的欧洲之间的文化鸿沟”仍在产生影响。距离您著作中文版的出版已经过去11年了,在您看来,西方对中国的理解有没有发展?西方目前理解中国的障碍是什么?

  纳波利奥尼:我认为,这不只是中国的任务。西方需要更好地自行研究和认识中国。只要西方继续仅仅基于中国与西方不同这一理由将中国视为对手,那么,中国在这个问题上能改变的就相对有限。我认为,西方是相当傲慢的,因为其将自己的模式作为与中国比较的标准。西方不愿接受世界上可能存在一种与自身不同的模式,一种对西方无法奏效但对中国行之有效的模式。

  据我观察,西方在对中国的理解方面没有太多积极的发展。部分原因是,西方对中国了解不足,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比普通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更多。很不幸的是,西方人常常用刻板印象进行思考,已经形成的印象改变起来往往会非常困难。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西方总是需要一个假想敌,而中国是一个强大的竞争者。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