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式对话展现交流者包容态度
2024年08月21日 10: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21日第2960期 作者:刘雨微/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官方网站近日发布消息称,人们在交谈中经常互相模仿,使用类似的手势、口音和面部表情,并经常重复对方的话。该校语言学及汉语语言学高级讲师维托里奥·坦图奇(Vittorio Tantucci)把这种交流形式称为“共鸣”(resonance),并发现在过去20年里,“共鸣”交流形式在英国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中变得越发普遍,包括企业高级管理者、医生、大学教师和政治家等。

  作为衡量社会包容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对话者的话语对维持和推动当前对话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坦图奇表示,在交谈过程中,当对话者以创新的方式使用词汇及表达方式时,他们会更加专注并积极地倾听对方,同时展现出对对方言论的包容态度。这样的互动提升了对方话语的价值,就像是在进行一种“实时引用”(real-time citation)。

  坦图奇举例说明了这一点。假设甲说:“今年二月是我们最忙碌的一个月。”如果乙只回复“确实如此”,那么甲和乙的对话则缺乏互动性,乙对甲分享的内容没什么“共鸣”。假设乙回答:“二月是最忙碌的一个月,甚至比一月更繁忙。”在这个版本里,乙重复使用了“是”和“最忙碌的”这两个词语,同时用“一月”替代了“二月”,用“更繁忙”替换了“最忙碌的”。这样的回复不仅体现出乙对甲所说的内容很感兴趣,同时也表明了这些话语对乙个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坦图奇和英国利物浦大学语言、文化和电影系高级讲师王艾青挑选了英国国家英语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ora of English,简称BNC)中的两个版本——1994年的版本和2014年的版本,分析上述语料库中英国英语使用者在对话时所产生的“共鸣”现象。坦图奇等人还整理出1600轮次的非正式对话,并在分析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多种可能影响对话的因素,如参与者的创造力、年龄、性别、语境、方言以及同代人之间的语言差异。研究发现,2014年英国企业界及其相似领域的人士在交谈中产生“共鸣”的次数要比1994年更多。

  坦图奇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人越来越倾向于一种更具吸引力和包容性的互动表达方式。这一趋势可能与千禧年代企业的沟通方式转变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变化有关。这些转变不仅重塑了英国社会地位较高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体系,还改变了他们的互动行为,致使这些人比以前更加倾向于公开认可他人的言论。

  坦图奇表示,英国人沟通方式的转变不但体现在个人层面,还反映在不同社会群体结构当中。例如,在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阶层和那些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和高等教育理念制度化的工作场所中,同龄人之间的对话并没有展现出“共鸣”交流形式的显著增长。研究还发现,如果对话者之间持续缺乏“共鸣”,则意味着对话者在互动上的疏离和对话者的参与度不足。

  (刘雨微/编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