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光照亮世界文明进步之路
2023年12月13日 10: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13日第279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刘远舰

  12月3日,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充分表达了对办好“良渚论坛”的殷切期望。贺信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价值,展现了习近平主席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惠民生、利天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顺潮流、得民心。作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首届“良渚论坛”是中国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举措,开启了世界文明交流新空间。通过“良渚论坛”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让世界进一步读懂了中国,增进了共识,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促进了“国相交、民相亲”的新实践,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的确定性。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科学回答“人类向何处去”这一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指明了方向,习近平主席致首届“良渚论坛”的贺信则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新时代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卓然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展开了气象万千的历史新画卷。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良渚古城遗址与广为人知的殷墟、三星堆等遗址相比,所处的年代更为久远,多年来,其价值一直居于中国考古界的最高层次。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科考成果成功走向世界,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空白。良渚出土文物详尽展现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辉煌,不仅延伸了中华历史的轴线,而且增强了中国历史的信度,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有力证明。“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高度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

  自古以来,不同地区的人类社会发展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这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与前提,更在文明起源问题上决定了不能以概而划一的所谓“西方标准”来定义何谓“文明”。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张颖岚认为,国际学术界一直以“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三要素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但这仅仅是根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来的。深入研究以浙江良渚、陕西石峁、山西陶寺等为代表的中国史前考古遗址可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发展路径各有特色。这说明,所谓“文明三要素”并非绝对标准,也不是世界文明发育的唯一“样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郭子林看来,即使探讨古埃及文明问题,从更大的范围来考察,处在亚非欧交界广阔地区的各个文明,都不存在完全隔绝于其他文明而独自发展的可能性,或多或少都与周围文化或文明发生着各种交流。因此,用西方标准作为衡量全球文明多样性的尺度,必然是不科学的。

  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文化百花园,不同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文明。这不仅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而且是推动当今人类社会更好发展的有益镜鉴。积极推动世界文明间的有效对话,就是为了消弭彼此之间的偏见、误解与分歧,使不同文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宏大格局出发,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其他文明和平共处、交流互鉴,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全局性的、历史性的大变局,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置身其外。在世界文明发展与大尺度的历史进步意义上,这一大变局的“变”,其核心和实质就在于文明体系、动力体系、话语体系之变。其中,“文明话语”的变迁日益产生重要影响。

  考察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殖民化运动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历史进程,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曲升表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炮制出“白人的负担”“文明教化”等所谓的“文明话语”,宣扬历史的力量就表现为把欧洲和北美之外的世界带入更高的文明轨道。美国政治精英更是利用这股“国际风尚”以“文明国家”自居,旨在向全球肆意扩张,构建所谓“文明帝国”的世界秩序,这实则是以“文明”的名义玷污了文明。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指出:“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一种文明如果信奉唯利是图、唯我独尊,就不会致力于真正的公平和正义;一个世界如果充斥着歧视、暴力、仇恨,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未来。毫无疑问,“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明话语体系的核心部件,与“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一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流和方向背道而驰。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在人类历史进步意义上深刻阐明了世界文明话语的全新内涵。世界上从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某个单一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和文明,人类历史不可能终结于某一形态模式,多元并存是基本格局。“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2023年8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进一步指出“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充分展现了习近平主席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把握世界文明体系之变的深邃洞察力,更体现出对中华文明发展深切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习近平主席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聚焦五千年良渚遗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恢宏气象映鉴古今;推进中外文明互鉴,新时代践行人类文明发展正确道路的文化自信愈加坚定。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中国学术界进一步深化世界文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与实践启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曲升认为,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中国学术界不仅要深入挖掘和总结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的价值与追求,形成具有中国话语特色、中国叙事体系的文明史研究范式,还要破除充斥于西方学界种种或明或暗的“东方主义”话语,有力批驳“我优你劣”“我贵你贱”的文化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观,努力在全球范围传播好、树立起“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思想之光照亮世界文明进步之路,必将谱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