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访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
2024年01月30日 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30日第282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南京师范大学前身系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优良的文科传统、深厚的人文精神,始终与家国紧密相连,重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诸多个“第一”,积淀形成了以“厚生”为内核的优良传统,在教育学、文学、美术学、体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发展上,引领风气之先。如今,南京师范大学已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校第一方阵,国际学术评价和世界影响持续提升,其人文社会学科扎根中国大地蓬勃发展,涵盖全部8个哲社学科门类,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前20名。近日,围绕南京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有组织科研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等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校长华桂宏。

  坚守教育强国的南师担当

  《中国社会科学报》:南师大被称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南方发祥地”,历史上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回顾悠久的办学历史,您认为南师大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华桂宏:南师大最大的特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范教育,另一方面是文科特色。作为一所师范大学,南师大122年来,始终不曾中断的就是师范教育,这是南师大最大的特色,也是南师大最重要的传承。南师大创办之初叫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堂。南师大是“三江”渊流中唯一承继“师范”校名的高校。救亡图存的岁月里,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在近代中国首创图画手工科,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美术师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体育专修科,首开大学男女同校制度;“国立东南大学”开创我国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之先河。振兴国家的征程上,南师大先后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第一所实验幼儿园、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第一个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新时代,南师大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首批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基地、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并作为“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牵头高校,携手四省六高校,探索新型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模式。

  第二个是文科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底蕴深厚。“三江”渊流中以文科最为厚重,1952年南京师范学院成立时设置的6个系中,5个是文科。如今南师大的9个国家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中,有7个来自文科。二是大师引领。徐悲鸿、陈鹤琴、陈洪、高觉敷等,很多都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派的奠基人、开拓者。唐圭璋、傅抱石、吴作人、孙望等大家云集,中文、教育等学科在当年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风格。三是开拓进取。我校的文科在发展中始终顺应时代、引领时代。比如,法学学科围绕国家需求打造学科特色,成立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组织编写的《法治现代化蓝皮书》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四是交叉融合。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融合发展,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都是文理交叉融合、多学科协同的成果。五是成果丰硕。郁贤皓的《李太白全集校注》被誉为“当代李白研究的最新总结和集大成之作”,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第四届政府出版奖图书奖等奖项。方向东和王锷历时16年整理出版了《五礼通考》点校本,被称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百科全书”。吴康宁的著作《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先后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何平的《批评的返场》斩获鲁迅文学奖。

  《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专章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南师大在教育强国方面如何坚守使命担当?

  华桂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南师大的初心使命,科研报国、服务社会是南师大的不懈追求。回首过往,一代代南师人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弘扬传承“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优良传统,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研创新和一流的社会服务,展现了积极有为的南师担当。

  进入新时代,南师大以“双一流”建设为重大契机,坚持弘扬“厚生”传统,努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厚生品格、创新素养的一流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师大累计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50多万名人才。10年来,南师大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4项;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16项,其中特等奖1项。近年来,南师大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32门。目前,奋战在江苏教育界的我校校友超过10万人;首届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中4人是南师大校友;“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南师大校友占据半壁江山。当前,我校正在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师教育示范高地。

  南师大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近年来,我校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21项(其中一等奖5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5位,一等奖数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并列排名全国高校第7名。

  南师大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我校11名专家担任国家马工程教材建设首席专家、主编或主要成员。各研究中心和智库近5年来有100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被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等领导机关批示并采纳。

  以新文科建设推动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时代以来,南师大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先后举办五次文科发展大会。在南师大的“双一流”建设中,文科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华桂宏:文科是南师大的传家宝。作为师范大学,立校之初就是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经过120多年的积淀,南师大的文科是学校底蕴深厚、实力雄厚主要来源。目前,我校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4个学科是A类,有11个B类学科是文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重点马院。我校14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中有11个是文科。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在近5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中,我校位居全国第12名,2023年我校国家社科基金的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均排名第9。我校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1项,我校教育学科相关成果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这些数据,不仅在江苏省属高校中首屈一指,在全国高校也属于前列。在校友会2023年中国大学学术排名中,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位居全国第15名。所以,南师大的文科不仅是学校的底蕴、江苏的人文社科高地,也成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您认为,新时代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华桂宏: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说到底是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贯通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以新理论和新范式阐释好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以赓续文明、创造思想和立足实践的方式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式。它是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和现代创造,是汇通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并建构起以价值目标、内在机理、制度载体和行为模式等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

  我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中国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它必须首先立足中国,以中国场域为基本范围,以中国实践为基本依据,以中国发展为根本目标。同时,它还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胸怀天下的情怀,有人类进步的使命,展现世界知识体系建构发展大进程、大历史之中的“中国担当”。二是知识性与体系性的有机统一。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仍存在知识分散化、依附化等问题,尚未能完全建构起系统化、自主化的知识体系。因此,它必须首先是真正的知识,不仅为中国人所享有,而且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其次必须以学科、学术、话语为载体实现体系化的呈现。三是自主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作为“进行时态”的活动,既要在推动原有知识体系发展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也要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中“与时俱进”,在持续发展和深入研究中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走向系统化、前沿化,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南师大采取了哪些举措有组织地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促进文科繁荣发展?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华桂宏:一是打造原创性标志性成果,铸就一批扛鼎之作。加大对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原创性成果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支持冷门绝学资料收集和古籍整理项目,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前面介绍的《李太白全集校注》《五礼通考》等标志性著作。还有赵生群历时8年领衔整理的《史记》点校修订本,先后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公丕祥、龚廷泰领衔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22年全国古籍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领导对我校参与《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引育,领军人才持续涌现。推进落实“人才工作十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文科人才队伍,涵养“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近5年,我校有8位文科学者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2位教授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四个一批”人才,1位教授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3位教授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等级个人荣誉奖项——“江苏社科名家”称号。50余位文科学者荣获江苏省省级荣誉称号。

  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展现百廿名校作为。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回应国家关切。在马工程教材建设中,我校专家负责《教育学原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等7本教材的主编工作。鲁洁领衔主编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统编教材,每年被全国1亿5千多万名中小学生使用,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特等奖。我校中小学通用技术教材研究基地进入第二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公示名单。

  四是助力中国话语影响,传播国际声音。推进学术著作译介和版权输出,推动教师在国际学术机构、高水平国际学术刊物担任重要职务,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王小锡的《道德资本论》作为经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家评审批准的首批外译著作项目,已经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泰文在海外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南师大设立儿童青少年技术与工程教育教席。谈凤霞当选2024年国际安徒生奖评委。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国际期刊《中国符号学研究》被ESCI、SCOPUS收录。

  以12310战略引领

  文科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南师大第十七次党代会提出,学校将把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作为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情况。

  华桂宏:2022年,我校12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教师去信作出重要指示,勉励我校“弘扬优良传统,作出更大贡献”,极大地振奋、鼓舞了海内外所有的南师人。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我校第十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这一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这要求南师大一方面要基于质量追求,加强内涵式建设,按照“弘文、强理、建新工”的思路,发挥学科的龙头作用,展现在科研、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的强劲实力,形成文科特长、理科特强、工科特新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基于贡献导向,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的指引,持续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师范大学,我们还要主动扛起教育使命和时代担当,培养大批一流的师范人才;始终聚焦中国教育发展重大现实和前沿问题,系统研究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总结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形成教育改革的“中国理论”,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未来,南师大在高质量文科发展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华桂宏:党中央的要求振聋发聩:“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文科是南师大的传家宝。我校第十七次党代会提出“弘文、强理、建新工”的学科发展思路。文理工之中文科当头,如何“弘文”,我认为要从四方面来考虑,就是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开新局。我们要把准方向,为马工程建设作出新贡献;把握时代,致力扛鼎传世之作,增强国际话语影响;把脉问题,汇聚哲社大家,攻坚战略课题;把牢重点,培养一流人才,建强高端智库,服务国家发展。

  在一流大学、最好南师的建设征程中,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面向,两个坚持,致力三大体系建设,实施文科建设十大计划,也可以简称为“12310战略”。

  “一个面向”是面向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和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两个坚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发展。

  “致力三大体系建设”的南师贡献,在学科上奋力高原造峰,以雄厚哲社锻造一流学科;学术上致力守正创新,以一流成果服务国之大者;话语上全力回应时代,以南师声音传扬中国话语。

  “实施文科建设十大计划”,着眼长远发展,扎实长期建设、寻求长效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将南师大建设成为中国哲社重镇和一流大学。具体包括:马工程建设引领计划、人才培养培根铸魂计划、哲社名家大师引育计划、南师传世经典培育计划、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计划、新文科交叉创新计划、文科重点平台攻坚计划、文科国际学术影响提升计划、社会服务能力拓深计划、文科发展保障计划。

  面向未来,南师大将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努力在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交叉学科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诸方面作出系统性贡献。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