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29日,“文本 图像 文物——丝绸之路科技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和西安先后召开。
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科技与文化交流及其社会历史影响,为丝绸之路研究拓展出崭新视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李庆新认为,丝绸之路研究涵盖了科技、文化领域的多个广泛主题,文字、图像、实物是了解和研究丝绸之路的实物证据和重要媒介,可以通过它们展现丝绸之路上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的宏大场景,展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和技术轨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秉忠表示,环黑海区域是多种文明的交融、碰撞区域,被视作欧亚文明的传统交汇带,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特殊价值。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介绍了唐代官方和民间的不同历法,波斯人李素及其子李景亮在唐代担任司天监一职,用希腊—波斯系统推演的历数成为唐代官方历法,而本土天文历法人士徐昇及其子徐绶利用中国传统历数推演的历法则在民间广为流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认为,元明时期伊斯兰天文学传入中国,但理论知识引入的缺乏使中国学者对其“历理”产生了一系列误解,而文化背景介绍的缺失又引发了“西学中源”的文化臆想。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古克礼聚焦清初耶稣会士主导编纂的被称为“西法”的历法系统以及“新法”的不同命名,展现了杨光先等传统中国士人与耶稣会士之间的一场有关政治与科学的激烈论辩。
伴随着丝绸之路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以及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科学化,我们认识古代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延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借助近年来的考古出土文物,以新的角度观察了与唐诗描绘相仿的昆仑儿骑白象或胡人踞坐骑白象烛台,阐述了南亚佛教艺术多层次地向东亚汉地渗透的传播历程。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艾丽卡·亨特认为,出土于陕西西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正面底部的叙利亚语名单证实了中国、中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之间存在联系。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艳依托陕西咸阳塔儿坡等战国秦汉墓的最新考古成果,在跨学科研究视野下重新检视早期中国的黄金技术实践,发现一些以往被认为是经由丝路传入的舶来品,实际上为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本土制作。针对莫高窟第254窟壁画,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柴勃隆首次使用基于科学分析的客观虚拟重建来模拟北魏壁画的原始色彩、绘画过程和颜料层理,并对壁画的绘制过程与颜料色彩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主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