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研究丰富黄河文化学理逻辑
2024年07月09日 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9日第2929期 作者:朱羿

  7月6日,“丝路菁华 交流互鉴:丝路·黄河——考古与图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考古与图像视角下的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的研究及其时代价值、丝路文化和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表示,丝绸之路所承载的意义,已然超越“路”的地理概念和“丝绸”的物质范畴,丝绸之路既是贸易大走廊,也是文明大动脉,更是友谊大纽带,各种文明于此交流碰撞、推陈出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不尽的遗珍、作出了独有的贡献。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丝路文化也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地位。

  与会专家提出,应加强与中亚、欧洲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共同探索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领域、新视角、新方法,携手书写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新华章。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提出,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和不断传承发展的源泉。深入发掘、解读、阐释丝路文化与黄河文化的意义和内涵,对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考古与图像的双重镜头,必将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丝路沿线及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考古发现,探索它们在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与影响,推动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兰州财经大学教授高启安表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有必要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流域文化研究大联合、遗产保护利用和生态保护大联动,全面促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或文化走廊的建设,由此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会议由甘肃省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主办。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