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研究需要整体视野
2024年09月18日 10: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18日第297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9月7—8日,“星火燎原:从根据地建设到全国执政”学术讨论会在江苏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展开深入讨论,以推动中共革命根据地史的整体性研究,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特点、规律及其与全国执政的历史关联和贡献。

  推动根据地史整体性研究

  作为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时期的探索和实践凝结了丰富的智慧与经验。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芮国强提出,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依托,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为核心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创与实践,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从百余年党史演进脉络来看,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面对严峻形势作出的重要历史抉择。为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史的整体性研究,有必要将根据地史研究置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宏观视野中进行阐述。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中共党史研究》主编沈传宝表示,根据地研究是党史革命史研究长盛不衰的课题。当前,在党史革命史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比较少,这与研究机构的长期体制分割有关,客观上导致一些研究者视野狭窄、知识面不宽,往往片面强调各自领域的特殊性,不能把研究时段和论题放在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整体中加以考虑。要在全球史视野下研究党史,坚持系统思维进行整体研究,研究各个根据地发展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反映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复杂面相。

  打通根据地研究三个发展阶段

  “要把根据地作为一个总的概念、完整的概念看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休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认为,以宏观视野看待根据地建设发展史,苏区时期是初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成熟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是收获时期。初创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坚持以城市为中心,指导思想没有成型和成熟;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和实践逐渐成熟,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斗争、社会动员等方面在各根据地逐渐统一,至抗日战争结束时,根据地面积已经发展到近100万平方公里、拥有近1亿人口,根据地建设取得重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是根据地建设的收获时期,至新中国成立,革命根据地思想、政策和实践都进入一个新阶段。

  以“跨根据地视野”突破各根据地、解放区研究的封闭倾向,从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提出,各根据地的自身建设是主要的,但内部各区域和根据地之间有密切联系,根据地之间为横向关系,既有相对独立的地域性,又互相学习经验,存在密切的军事协同、秘密交通和经济联系。

  在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根据地为依托,实现由弱转强?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章百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经历了一个借鉴、模仿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纠错、创新的过程。在这方面,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是一条重要研究线索,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根据地建设既有差异、更有共同之处。各根据地不断积累以弱对强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战争和根据地建设规律,制定相应战略战术,逐渐实现由弱转强、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这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纠错能力、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道炫提出,从经济视角看,根据地是政治和军事的保障与物资来源。以中央苏区为例,赣南和闽西的山脉提供了天然地理屏障,章水和贡水形成的河谷地带提供了粮食保障。

  会议由苏州城市学院、《苏区研究》编辑部、《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