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江之畔,漫山遍野的108万亩绿竹茂林碧波荡漾。这里是全国闻名的“竹子之乡”广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极宜竹子的生长。
1977年,广东省博物馆在清理铜鼓岗战国墓时,出土了两件铜盘。考古专家发现,“二盘相叠置于蔑筐内,筐已朽,编织痕尚印在铜盘底部”,可见当时广宁地区已有竹制物件。甜竹、文竹、毛竹、茶杆竹、青皮竹、苦竹、佛肚竹……广宁已查明的竹子品种有14属55种,分布广,种类多。可以说,竹子已然成为广宁的代名词。
竹子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四季青翠,高雅脱俗,千百年来备受世人倾慕,加之她位列“岁寒三友”“四君子”,几乎是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植物了。确然,在悠久的华夏文化历史长河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处处有竹的踪影、竹文明的印痕。她的君子之风甚至影响着国人的美学观和伦理观,无怪乎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感叹:东亚文明乃“竹子文明”。
当我徜徉广宁竹海时,细赏文人墨客不朽的颂竹诗篇,聆听叶片间执着不息、铿锵有力的绿色声音,呼吸枝叶间让人陶醉的清新气息,身心浸润在浓浓的竹文化氛围里,不禁用灵魂与竹子作了一次真诚的交流。
竹乃君子,君子之道,曰仁智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竹子别具的神韵、丰富的意态,造就了独特的中国竹子文学,于是,才有了李白的“绿竹入幽径,青罗指行衣”,才有了王维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才有了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脍炙人口的名句。竹成为“清高、亮节、坚贞”的象征。这是君子的仁与智。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是多少厌倦仕途宦场的文人向往的恬隐生活写照。透过历史烟云,我仿佛看到“簌簌”竹响下一个清癯雅脱的文人在漫步,这正是诗画俱佳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常以“可焚身而不可毁其节”的竹来抒发情感,真可谓人竹相辉,肝胆相照。他为官“卧听萧萧竹,疑是疾苦声”,念苍生饱暖,悯万千民众。即便“宦海归来两袖空”,仍在“千磨万击”中“咬定青山”,守常有节,勇毅不屈。这是君子的仁与勇。
与君子勇毅抗争的精神相似,广宁竹子也蕴含着革命精神。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英雄儿女在广宁这片红色土地上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演绎了一出出动人故事。漫漫征途,腥风血雨里,无数先行者洒下了热血,献出了青春。为红军游击队当交通员的我的曾祖父,虽潜匿于深山竹林,但最终被敌人发现。他倒下时,年轻的头颅仍然不屈不从,鲜血随汩汩溪流流出大山。广宁革命者像竹子一样,百折不挠,坦荡坚定,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而这些光照后人、彪炳千古的事迹,令竹子之乡焕发出动人的光芒。
广宁是西江地区建立最早、时间最长的革命老区,是肇庆市唯一的全部镇都是革命老区的行政县。战争年代,广宁曾先后涌现出554名革命先烈。周其鉴与彭湃于1924年11月在广宁发展了西江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中共广宁支部。1928年1月23日,在毗连广宁的清远,年轻的周其鉴被秘密杀害。而今,他的碧血丹心仍旧在广宁竹乡流传,像竹子一样碧绿。
对于广宁在大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经验,毛泽东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坛上向全国推广。时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的周恩来也赞誉:“广东农民运动掌握领导者是彭湃,在武装运动上开始领导者是周其鉴同志。”腥风血雨中,革命志士宁折不屈,视死如归,将全部的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中国革命的壮丽事业。
浩如烟海、四季常青的竹子,赋予广宁这片灵秀土地以深刻的内涵和宏远的主题。这里有历史的绵延、文明的传承,这里有岁月惊天、时空雄浑,诗章沉沉,这里有人生刚烈、生命火焰和琴剑灵魂。
广宁是绿色的,青山绿水,竹林成海;广宁是红色的,革命火种不息,红旗飘扬。广宁的山水孕育了广宁人民坚韧的品格,竹子文化也给竹乡人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坚韧务实,创新图强”的广宁精神,正是竹子品格的写照。
天地悠悠,英魂铸江山。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君子的仁智勇,需要革命精神。今天,广宁人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竹子文章。他们就像竹子一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论何时何地,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拨的精神,在奔涌激荡的改革大潮中开拓前所未有的事业。
正所谓:广宁君子竹,巍巍革命魂。凌霜挺拔势,劲节欲参天。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