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青年·新力量
——重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2022年07月01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日第2439期 作者:毋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对青年寄予了深切厚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赞誉青年“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为他们的成长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自古以来,我国就不乏有识之士为青年的健康成长助力护航。出生于19世纪末的朱光潜,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是美学领域卓然成家的大师级人物,与宗白华以“美学的双峰”并称于世,还是一位在教育道路上孜孜矻矻的求索者。朱光潜深沉的人文情怀和民族情结,尤为体现在他旅欧期间写下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字里行间洞察明理,情真意切,彰显出一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学者精湛的学术造诣、务实的治学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

  朱光潜担任中学教师多年,笃热教育。1925年与匡互生、丰子恺、夏丏尊等志趣相投的学人于上海创办了“立达学园”。“立达”,取名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既显示出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又表达了学校对希腊学园精神的景仰。先后来学园授课的有茅盾、叶圣陶、郑振铎、陈望道、胡愈之、夏丏尊、刘大白、朱自清、夏衍、许杰、周予同、陶元庆、夏承焘、丁衍镛、关良、陈之佛、陈抱一、裘梦痕、刘薰宇、刘叔群、方光焘等人,可谓群贤毕至,星光灿烂。

  1926年9月,朱光潜与立达学园同仁筹办的《一般》杂志正式出版。彼时,他正赴英留学,竭力谋求中等教育的改进之策。应夏丏尊、叶圣陶等邀请,他为青年朋友撰写文章,于是从第三期(第1卷11月号)开始,一直到1928年3月,连续发表《给一个中学生的十二封信》。这些信很快就在青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一般》杂志“最好的收获第一”。1929年结集成册,改名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写这些文章时,朱光潜年三十岁左右,正值人生青年阶段,深感旅居国外的孤寂生活,故而对世界、对人生、对文化都有着敏锐、真切的体验和深刻、严肃的思考。他又以书信的方式行文,“不拘形式地畅所欲言”,“和读者保持较亲密的关系”,既如友朋交流真挚恳切,又似长者劝勉语重心长,诚心正意,入实且入深。信中并未指定收信人的姓名,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皆可为读者,可见其为人之平易谦和。也正因此,此书至今仍在印行,成为经典,皆在情理之中。

  每封信以青年所关心的,或应该关心的,或是正在遭遇的具体问题为核心,结合哲学、文艺、美学、道德、政治等,探讨了读书、求学、事业、作文、做人、社会运动、恋爱、烦恼等青年关心的话题,以期帮助他们走出思想的迷茫和生活的困境。虽然话题众多,但统观整体,有着一贯的出发点,即青年要怀抱远大理想,提得起,抓得住,稳扎稳打练就强硬本领,对于无关的事项要摆脱得开,拒绝“超效率”的浮浅粗疏,更切忌不思长远的急功近利。未来的青年,不但要有作为接班人的志气、骨气,更要不断赋能振兴中华的底气和力量。

  青年的自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首要的是重视读书,以颐养浩然正气,固培做人之本。朱光潜开宗明义,点明读书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人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会被恶习惯引诱;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一些。因而,读书要及时,读书的兴趣要在青年时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书目的选择更是门大学问,绝不能盲目跟风,须慎加选择,因为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失去了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多读好书的同时,青年还要有社会情怀,要融入激荡的生活之流,感受生活的脉搏,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朱光潜主张,蔡元培提出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一说法,应该成为青年人最稳妥的座右铭。救国、读书不可偏废,如果学校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绝缘,在学理上是说不通的。青年要做到“向民间去”,向火热的生活坚定走去。

  从青年的长远发展来看,学业和事业的规划,需慎思明辨,无论是升学还是选课环节,都不能贪图世俗名利。因为做学问全赖自己,做事业也全赖自己,不必去追寻一些沽名钓誉的噱头。朱光潜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提出在学科的选择上,只要和个人的兴趣资禀相近,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力,以效用于社会,“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在精力可及范围,应力求个体能力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从博大中臻至精深。

  书信中还提出青年要有生活的智慧。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是青年的本色,但成长过程难免遇到各种困扰。朱光潜认为,要排解心中烦闷,就要使个体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形成自我的疏导机制。人生乐趣一半受益于活动,一半得之于静观感受,基于此,建议大家多打网球,多弹琴,多栽花木。假如不喜欢这些事情,多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这是生活的目的,也是生活的方法。面对恋爱困惑,青年人则应先完善个体的人格,然后再去达成神圣的恋爱。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应以人格高下为准,不能在血气未定的时候,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发泄欲望。

  这些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书信,其中很多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至今仍有着现实的启示意义。作为中国文学殿堂中极具生命力的书信经典之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各话题交相为用,互有助益,溢于笔端的谆谆教诲和丰富学殖,历来让众多青少年受惠良多。盼其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朋友,再生启发,以注入新的力量!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