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
2021年02月03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3日总第2104期 作者:王晓丹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是“十四五”期间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经济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

  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是关键。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可以从释放内需潜力、强化供需平衡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向发力。

  释放内需潜力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稳定,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支撑力量。我国消费发展既具备许多优势和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居民消费能力有待提高和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多维度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将是我国的长期战略。就现状而言,目前我国这部分群体的规模尚待扩大,其消费需求与供给能力还有不匹配之处,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对于扩大内需至关重要。要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优化收入分配、发展资本市场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手段,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必须坚持好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

  从实际情况来看,消费除了受收入影响之外,还与消费倾向和居民储蓄习惯息息相关。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和储蓄习惯在21世纪的今天仍在持续,为了克服提高收入仅带来短期消费的局限,需要打造全面提升居民收入,从而推动需求增加的长效机制。可以尝试以政府补贴带动或引导低收入群体消费,将改善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条件作为新一轮消费增长的着力点,持续改善低收入者生活质量。

  一方面,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跟生态农业、农牧业供应链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物流畅通系统,确保相关产业从业者的收入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不断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贡献力量。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尤其需要重视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等中低收入者聚居区生活设施的改善。

  强化供需平衡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2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居于全球首位,有着很好的产业分工合作协同基础。世界银行《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1990年到2015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已完成从初级产品生产者到初级制造业提供者,再到先进制造业的升级路径,已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中心国之一。我国的生产制造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要想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还需要找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症结,强化供需动态平衡。

  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的第二个关键是强化供需动态平衡。在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需求侧改革。虽然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方面还是在供给侧,比如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和多元化供给格局等方面。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表明,需求侧改革同样重要。需求侧改革的核心在于不断完善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的政策体系,做好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制度安排。要通过需求侧改革,释放我国巨大的国内需求潜力,发挥需求牵引供给的动力,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协同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新一轮发展中,应率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在制造业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新型消费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弥补关键基础材料、零部件、工艺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化,以高质量的供给引领创造新的需求。同时,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品牌建设、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加快促进制造业的高品质发展和优质产品的品牌建设,将切实提高制造业的产品品质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提高制造业制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将提高服务业服务质量作为当前服务业的主要目标,强化工匠精神、精工细作的同时强化产品附加高质量服务。

  深化改革开放

  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扩大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大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坚实基础,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尤其是要注重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从而实现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一方面强化国内经济联系,着力推动国内市场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对外规则衔接,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发展更多的像粤港澳、长三角的经济示范区域,发挥辐射内地、连接全球的区位优势,从而加快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异质性及对策研究”(20BJL14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