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数字化流通体系建设
2022年05月10日 21: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1日第2403期 作者:任荣 张富春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保障经济运行过程中,流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2022年4月1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经济形态,是新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数字经济与流通体系的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化流通体系,既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

  现代流通体系是重要战略支撑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尤其是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中的统一市场建设。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循环既表现为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流通,即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循环;也表现为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即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和真正流通过程的大循环,也即社会再生产的宏观形式。因此,经济大循环是贯通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是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的循环,是要求承担相应职能资本的各产业部门高质量关联互动的循环。

  现代流通体系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动脉。恩格斯把生产和交换称为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工越发达,生产和消费对流通体系的依赖度就越高。流通体系是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系统持续循环运转的主动脉,它不仅为生产部门提供各种生产要素,承担着一切商品的价值实现,还是社会总产品完成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必经领域。流通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效率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大循环的畅通程度与质量水平。在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加快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打通国内大循环堵点,提高经济自我循环能力和效率,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数字技术赋能流通体系现代化是双循环协同互促的强心剂。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流通体系数字化转型,流通体系现代化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一方面,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形成了多形态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大流通;另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流通体系转型升级,低成本、高效率的跨部门、跨地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不仅有利于破除垄断分割,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可突破国别界限和时空约束形成有效国内外贸易投资联动机制,实现全产业链资源要素整合配置,促进国内外循环协同互促发展。

  数字化赋能流通体系现代化

  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占GDP比重已达38.6%,数字经济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促进数据技术与流通体系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的成本节约、供需匹配和创新赋能优势,加快推进流通体系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抓手,也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保障。敏捷、精准、安全的数字化流通体系既是数字经济对流通体系现代化提出的时代要求,更是新的时代赋予流通体系发展的新特征。

  敏捷化。数字经济大幅降低了经济主体的数据信息获取成本。快速反应成为数字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技术快速迭代、社会快速变革、生产和消费快速反应。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间的最大差别在于“反应速度”,即敏捷化。这一特征映射到流通领域便是流通体系的敏捷化。敏捷化的流通可以使资源要素及时合理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可以使上下游、产供销更快衔接,提高供给质量和消费满意度;可以使供给更快响应需求变化,增强供给体系的适配性。需求快速满足,供给快速反应,供需高质量动态平衡均借由敏捷化流通体系而实现。

  精准化。数字技术创造了赛博空间,开辟了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的新维度。信息获取成本和供需匹配成本的大幅降低,使个性化的长尾需求得到释放。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赋能全产业链主体间数据信息的高效流通、共享,显著提升了全链条的协同互动水平。数字化流通主体基于需求端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精准画像,对供给端进行需求牵引和消费反馈,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在精准化流通的支持下推动供给体系的适应性改革创新,实现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联通互动,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安全化。数字化流通体系不仅快速、精准,还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支持高效可行的产品质量追溯,因而更加安全。基于物联网信息平台和二维码数字化管理技术的产品生产、购销、储运到消费全链条的信息采集共享,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数据化、可视化和全生命周期可跟踪、可溯源、可反馈。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向多元共治、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执法发展,可实现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治,使质量追溯体系真正具有了安全屏障功能。

  加快建设数字化流通体系

  敏捷、精准、安全的数字化流通体系,是在更大范围、更高质量连通生产和消费,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关键基础,也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和多元化的重要支撑。现阶段我国流通主体的数字化能力、流通发展方式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加快数字化流通体系建设,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施策、统筹推进。

  提升流通主体数字化水平。流通体系的数字化首先是流通主体的数字化。一方面,鼓励流通企业抢抓机遇,探索实施从产品、服务、运营管理到组织、流程等全方位的变革重构,引导有实力和有优势的流通企业和平台主导数字化供应链、产业链构建整合。另一方面,围绕数字化应用场景,健全数字化产业生态,重点解决好中小微生产和流通企业数字化的顾虑问题,解决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不会用、不敢用和用不起的难题,降低中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的数字化接入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推进各类经营主体协同转型发展。

  创新流通发展方式。以数字化理念、技术、方法,全面解构重塑组织关系、产业关系和运行机制,形成适应数字经济特征的创新活跃、渗透融合、合作共赢的流通发展新方式。一是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支持鼓励实体门店和传统电商及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多场景、全渠道、高质量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推动基于5G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的流通创新与农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智慧农业和智能制造,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三是加快传统流通企业平台化转型,推动上下游组织关系由线性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打造适度竞争、共创价值的产业生态系统。

  加强数字化流通体系软硬件建设。一方面,夯实数字化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化物流枢纽设施、骨干冷链基地建设,开展智慧物流试点示范项目,引领带动数字化物流网络建设;加强数字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数字网络实现公共服务、消费者、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有机对接,真正做到数据交换、信息跑路、部门协同。另一方面,优化数字化流通体系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作用,贯彻落实包括数据要素在内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多部门共享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促进内外贸数字一体化发展。通过数字化构建国内国际市场的大通路。广泛发挥我国在跨境电商、移动支付、智慧快递等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打造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数字联通纽带。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建设或拥有一大批数字化物流仓储中心、自由贸易园区、出口加工区、商品展示区等,以并购、联盟、共享等多种方式,用五至十年时间建设完善内外贸一体化的数字化流通体系,实现在市场信息、交易流程、标准制定、政策法规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建、共赢。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