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
2023年02月22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2日第2595期 作者:于斌斌 孙波约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和强国之基。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进而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实现两业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为制造业提供高效率的基础性产品和服务支持,还能将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等高级要素嵌入制造业的各项生产环节,为制造业企业的产能过剩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关乎两业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互促共进的关系,涉及价值链攀升、资源要素再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等诸多方面。

  缓解资源错配

  要素市场扭曲是造成企业盲目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优化过程能提高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配置效率,加快资源要素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转移,纠正要素市场扭曲。积极扭转当前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地区产业结构与自身城市规模间协调度低、匹配性差所造成的“小而全、大而全”的低质量集聚局面。一方面,有助于改善行业内和行业间的资源错配,引导资本要素从低效率的产能过剩领域退出,进而“釜底抽薪”式化解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在资源市场扭曲得到改善后,企业难以通过“内部成本外部化”来获取大量廉价要素,加快部分成本敏感企业向外转移落后产能,并引导本地留存企业主动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通过调整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实现技术、人才等要素对资本的替代。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者通常是专业性强、创造力高的创意阶层,对文化服务、教育医疗等软性公共服务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能够在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引导地方政府财政投资方向从制造业部门向医疗、教育、环保等公共服务部门转移,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和释放过剩的资源要素。

  加速融合互动

  产业结构与要素配置效率密切相关,若产业结构不符合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要求,则会引发产能过剩问题。生产性服务业资源的有效配置能通过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良性互动、有机融合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化解产能过剩。在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优化下,企业能够扩大产出规模,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边际生产效率,由此演化出中间投入品规模经济效应,并逐步改变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获取方式。“外部购买”将替代“自给自足”成为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理性选择,产业分工细化最终表现为生产性服务高效嵌入制造业生产过程的形式,并在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下进一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融合发展、互促共进的关系。

  此外,资源有效配置能够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传统与现代两部门发展失衡问题,通过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辐射支撑来带动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由此形成的成本剩余可转化为营销费用增加、研发投入或产品价格优势,通过企业的产品、工艺、市场等多维创新来推动制造业行业的结构转型升级和产能过剩治理。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化非关键或不经常需要的服务功能,制造业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间的分工都会得到细化,通过优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来推动转型升级,进而化解产能过剩。

  提振市场需求

  生产性资源配置优化有助于调整地区收入结构,进而提振市场需求。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优化涉及资本和劳动配置优化两方面。其中,劳动配置效率的提升能减少行业内“岗不配才”的现象,加速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和成熟化进程,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典型的知识、人才、技术密集特征,更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能增加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提高劳动者报酬,从而改善地区收入结构,为制造业产能过剩化解奠定需求基础。而资本有效配置一方面会通过专用技术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匹配锁定关系来引导和加速劳动配置优化过程,另一方面则会通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并重发展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扩大劳动收入份额。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岗位以其高福利和稳定的收入预期对高素质劳动力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经济增速减缓时期,非市场化的公共部门更是成为人才集中地。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配置效率提升带来的人才需求和工资溢价有助于吸引这些公共部门的高素质劳动力流入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改善地区收入结构。收入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扩张会在更大层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一是在消化存量层面,市场需求扩大会直接带动制造业产品的销售。二是在控制增量层面,伴随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优化过程所形成的消费结构升级会激励企业主动调整供给结构,采取差异化生产的市场竞争策略,以满足相关高素质劳动力群体需求,有助于引导制造业企业减少低端同质竞争和重复建设,进而缓解产能过剩。

  强化创新支撑

  高质量发展与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现阶段,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并非是简单数量上的供给过大,其实质在于工业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高,导致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制造业企业可通过加强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使之产出结构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进而提高产能利用率。具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优化可以显著改善企业创新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特征,对高素质劳动力有着强烈需求,能在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为原先岗位引入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并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为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提供优质高效的中间投入品。正因如此,青岛市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推动七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崛起,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模式,支撑城市建构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在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有助于加强高素质劳动力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从而更好地吸收来自同行、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正向知识溢出,优化区域创新网络。这种由生产性服务业与各类市场主体所组成的区域集群,在创新信息收集、制度环境建设和交易成本降低等方面具有组织优势。此外,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研发合作、服务嵌入过程中,一部分高素质劳动力能顺势分流至制造业,有助于制造业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产能过剩治理:机制、实证与对策”(72073122)、浙江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数字经济驱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机制、实证与对策”(JR2022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