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时期政治经济学思想再阐释
2023年06月21日 1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21日第2676期  作者:李增刚

  欧美经济学家追溯经济思想一般始于古希腊。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开始论述;另一位美国学者A. E. 门罗在《早期经济思想》中收录的文献也是从亚里士多德和色诺芬开始。既有研究基本是对他们关于某个具体经济问题论述的挖掘,对经济问题的定义也基本延续了古典经济学以“财富”为核心研究对象的传统。但是,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不只是关于财富的学问,也是关于人的学问。更重要的是,“政治经济学”是作为城邦或国家治理的学问而出现的。基于此,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学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门学问、技艺、科学的角度,重新挖掘与阐释古希腊时期的经济思想或政治经济学思想。

  色诺芬是比亚里士多德更早的古希腊思想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关于色诺芬的经济思想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其《经济论》,且通常认为西方话语中的“经济”以及“经济学”或经济思想来源于此。《经济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家政管理”,即家庭的“财产管理”。他将“财产管理”视为与医药、金工和木工一样的学问、技艺,与农业、政治和战争一样的事业,人们可以通过这门技艺来赚取财富。因此,《经济论》是关于家庭经济活动的学问,与现代微观经济学中对家庭经济活动的研究类似。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讨论了雅典作为一个城邦的治理问题,即“怎样安排公共事务,使全体雅典人民可以借助于我们的公共资源来维持充裕的生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对雅典的公共治理“维持充裕的生计”。这与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基本相同,只不过色诺芬在分析的时候将范围限定在雅典。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包含在其伦理学和政治学中,包括色诺芬意义上的家政管理思想和城邦(国家)治理两大部分。他的基本逻辑是:先确定城邦治理的目标,即“善”;然后讨论家庭的财产管理,因为家庭是城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讨论城邦的财产所有制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虽然主要以“城邦”为对象,但“城邦”因综合土地、人民和政治生活而具有了“国家”的本质和特征,也可视为对国家治理的研究。

  第一,以“善”为目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都是从“善”开始论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每种技艺与研究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政治学是以“最高善”为对象的最权威的科学;在《政治学》开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建立的任何社会团体都是以求取“善果”“善业”为目的,城邦作为“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求取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那么,什么是“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幸福作为最高善”;在《政治学》中则指出,全城邦“自足而至善的生活”就是“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所谓‘公正’,它的真实意义,主要在于‘平等’,如果要说‘平等的公正’,这就得以城邦整个利益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善业为依据”。这些表述表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人民幸福为目标,涉及正义、公正、平等等。

  第二,明确家庭获取财富的两种方式。亚里士多德将家庭作为城邦的基本组成单位。城邦治理的起点自然就是家庭的“家务管理”“财产管理”。亚里士多德认为,家庭获得财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的方式,一种是金钱(货币)的方式。前者指以自己消费为目的获得财产。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是为了自己消费或使用,且是实物形式,那么都是获得财产的自然方式。即使在剩余产品出现后,人们为自己消费而交换物品,甚至有一定的储存,也都是物品的自然使用。这些物品表现为真正的财富,有益于家庭,也有益于城邦。但是,在剩余产品出现后,人们为了交换发明了货币及钱币,获得的财产就不仅表现为实物,更多地采用货币形式,甚至为了卖而买。人们获得物品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货币,进而成为无限制的财富获取与储存。更进一步地,如果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而将货币借贷出去,获得利息,钱币本身成为生钱的工具,那么这种获取财富的方式就不是自然的。亚里士多德实际上论述了从物物交换到货币形成和起源的过程,他强调获得财富的自然方式,实际上是为了表明何为真正的财富,或者财富的本质。

  第三,关于财产所有制的选择:对公有制和私有制选择的比较分析。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城邦可以有三种财产所有制形式:一是所有公民的一切东西完全归公;二是完全不归公,即完全私有;三是一部分归公,一部分私有。对于作为政治组合或团队的城邦来说,完全不归公或完全私有的情况是不能想象的,但公民所有的一切完全归公同样不可行。亚里士多德从激励约束和道德形成两个视角进行了分析。从激励和约束的角度来看,如果财产完全公有,意味着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进而不可避免会出现劳动的付出和获得或消费不完全匹配的情况,最终的结果是发生矛盾或少劳少得。而在财产私有的情况下,每个人的付出与收获相匹配,个人的利益范围清晰,有助于消除矛盾,改善平均境况。从道德形成的角度来看,财产私有制有利于形成从自爱到利他的博济精神。由于所有人都拥有财产,当人们放弃对自己财产的所有以帮助别人时,才能从中获得满足或快乐,被帮助者也会更心存感激。所以,一个城邦所采取的财产所有制是存在一定公共财物条件下的私有制。

  另外,古希腊时期还存在一部据说是亚里士多德所作的《经济论》,巫宝三先生主编的《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称之为“伪亚里士多德的《经济论》”。这部著作共分两卷。第1卷论述了家庭经济,“家务管理”与色诺芬的《经济论》相似。第2卷论述了公共财政问题,并区分为四种经济:王的经济(王室经济)、总督的经济(行省经济)、城市的经济(政治经济)和个体的经济(私人经济)。需要指出的是,在其第2卷的前两个自然段中两次提到“政治经济”,即“城邦经济”。不论这部著作是否为亚里士多德所作,就“政治经济”这个表述来看,至少在公元前330年左右就已存在,比蒙克列钦以“政治经济”为题发表著作领先了近2000年。

  通过对古希腊时期以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著作的再研究,可以得出几点启示。一是就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来看,需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溯源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这不仅在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所体现,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之前的法国、英国很多政治哲学家,像霍布斯、卢梭、孟德斯鸠、洛克等人,对于国家本质、国家与人民关系等的论述,本质上为作为国家治理一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卢梭1755年发表于法国《百科全书》的“政治经济学”词条就是典型代表。二是国家治理的目标是人民幸福,为人民提供充足的生计,“政治经济学”是从财富或财产的生产、创造和管理角度来实现这一目标。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大多数以“政治经济学”为题,讨论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但在边际革命之后,随着“政治经济学”简化为“经济学”,其更加偏重于财富及其管理本身的论述,弱化了对国家治理及其目标的关注,国家治理的问题逐步成为政治学的核心问题。20世纪之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更是如此。本文恰恰是回归了政治经济学的本源性目标,也为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分支的政治经济学探寻了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