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文字区域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2023年07月06日 11: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6日第2685期 作者:

  成书于东汉建光元年(121)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史的经典之作。大家都习惯地把这本书亲切地称呼为《说文》。历代学者对之评价极高,如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文解字正义·序》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不读,不可谓非通儒也。”作者许慎在《说文》序言中阐述了其关于汉字起源、流变、构造等基本观点。在谈到战国时期文字的面貌时,他说:

  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许慎用“文字异形”来形容战国时期的文字面貌,这是非常准确的,已被日益丰富的出土战国文字资料所证实。在战国时代,字形因地而异的现象非常严重,超过了前后各个时代,堪称“空前绝后”。已有的周代诸侯国青铜器铭文资料显示,在西周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构形和风格,与宗周王畿地区的文字保持一致。从西周春秋之际起,各诸侯国的文字开始逐渐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一个区域可以是一个诸侯国,如地处西陲的秦国自成一区;也可以包含好几个诸侯国,如分布于东方的齐、鲁等诸侯国构成一区。在春秋时期,文字的区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书写风格上,字形构造大体相似。如秦国文字越来越规整匀称,东方和南方诸侯国的部分文字,形体狭长,笔画宛曲,呈现出美术化倾向。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文字的区域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朱德熙、裘锡圭两位先生在《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一文中分析说:

  (到了战国时期)生产方式改变,生产力大大提高,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跟着发展起来,文字的应用日益广泛,新造的字、简化字和异体字大量流行,字形的变化十分激烈,地区间的差异也更为显著。当时只有秦国文字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西周晚期周王朝文字的面貌,东方各国文字都在经历剧烈的变化,不同地区间文字异形的现象十分严重……就是同一地区,文字的写法也不尽一致。

  研究古文字的学者,根据文字风格和字形结构,将战国文字分为五大区系。

  (1)齐系文字:以齐国文字为核心,包含鲁、邾、薛、杞等国文字。

  (2)燕系文字:燕国文字。

  (3)晋系文字:以韩、赵、魏三国文字为核心,包含中山国、东周、西周、郑、卫等诸侯国文字。

  (4)楚系文字:以楚国文字为中心,包含吴、越、徐、蔡等诸侯国文字。

  (5)秦系文字:秦国文字。

  各系间文字特点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一个字在不同诸侯国写法不同,如下表所引“者、市”二字(选自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63页);另一方面表现为同一个词用不同的字表示,如“逢”这个词,秦系文字用“逢”字表示,楚系文字用“奉”字表示,晋系文字多用字表示。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东方各系文字中与秦系文字不合的异体都被废除,因此它们对后来的汉字发展影响不大。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