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定位与布局
2023年01月20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20日总第2577期 作者:阮成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对教育进行了全局性定位和总体性布局。以此为指引,亟须进一步形成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全局性定位

  历史地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设立专章进行整体谋划,并前置到报告第五部分,确立教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局性定位。这一方面集成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将教育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或民生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定位进行的整体性重构。具言之,根据党在新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明确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进而将教育定位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新时代教育的全局性定位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合规律性。也就是说,教育的全局性定位是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改革开放之初,“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教育学术领域的思想解放,以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打破此前“上层建筑说”,形成“双重属性说”“多质说”“特殊范畴说”等多种教育本质观。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大大拓展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内涵及其研究视野,彰显了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和自然生态之间广泛的必然性联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客观规律。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定位也由意识形态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将教育定位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教育的全局性定位,大大拓展和丰富了教育功能,使教育赋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而不再限于此前的民生范畴;同时也赋予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功能、任务和使命。总之,教育的全局性定位改变了此前服务中心工作或补齐教育短板的部类性定位,突出了教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有助于推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总体性布局

  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2035年建成教育、科技、人才、文化、体育五大强国的宏伟目标,其中,教育强国排在最前列。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报告论述了教育、科技、人才各自作用和任务,同时强化三者相互倚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特别是报告提出“三个第一”,凸显了教育作为科技、人才和创新的共性基础,突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性价值和战略优先地位。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教育战略优先序,一方面是我们党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的历史传承。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跟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由此形成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教育”的发展战略逻辑。另一方面也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确立,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人才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优先地位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今天,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的规律性联系。无论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是建设人才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基础都在教育,由此突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的战略优先的历史必然和逻辑必然。

  统合性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群众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统筹服务党和国家事业要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统合性进路。

  一是提高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适应度。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全面领导是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这就决定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为党育人,将立德作为育人的根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要坚持为国育才,围绕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全面赋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知识、能力和价值基础。

  二是提高教育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契合度。教育的全局性定位和总体性布局并非淡化教育的民生功能。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要基于人口规模巨大和大规模流动的基本国情,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健全依据常住人口配置教育资源的体制机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增强公共教育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另一方面,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过程中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收入水平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提高教育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匹配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立足国内“两大布局”,又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最具赋能性和增值性的战略性支撑。因此,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能单从教育自身理解高质量的内涵和标准,而应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引领驱动。在此基础上,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教育和人才支撑,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引领的高质量教育发展进路研究”(21BKS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