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助推数字中国建设
2023年08月03日 11: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3日第2705期 作者:王喆 张青兰

  对于正处在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叠加共进过程的中国而言,实现从被动适应数字化发展到主动推进数字化的智能化转型显得尤为必要而紧迫。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协同联动、纵横贯通的数字中国建设蓝图。《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同时强调数字中国应匹配全社会数字素养技能的普及和复合型数字人才的培养。这为我国数字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要求。

  发展数字教育是跨越数字鸿沟、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教育高质量发展、占据全球教育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新技术倒逼教育理念模式转化、倒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创新的转型关键期。在数字教育方兴未艾之时,亟须明确我国数字教育的价值目标,建构区别于他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教育,以中国式数字教育护航数字中国建设,进而形塑数字教育和数字中国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中国式数字教育可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明推进三个向度展开。

  培育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数字认知 

  2023年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在北京出席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慧教育发展评价平行论坛”时指出,当今世界,智能和数字设备供给的“第一道数字鸿沟”正在快速弥合,但与数字教育和数字能力密切相关的“第二道数字鸿沟”即数字认知能力鸿沟将长期显现。

  自数字化借助全球化席卷全球以来,人们一方面惊喜于数字化发展带来的知识技术革新及生活的快捷便利,另一方面又忌惮数字化有可能成为资本增殖和个人异化的利器。如数据采集对个人隐私的侵害、算法依赖对个人思维能力的削弱、虚拟世界令人对现实世界产生的怀疑与逃避、数字化办公对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界限的模糊等。可以预见,如果缺乏对数字技术的正确认知和价值指引,被误用、滥用的数字化智能化就极易沦为只顾资本增殖的工具,而每个人也将异化成“行走的肉身信息采集站”。单凭数字科技的野蛮生长显然无法规避上述问题。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除了要借助数字治理层面的纠正外,也离不开数字教育的跟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价值导向功能,通过培育正确的数字认知阐明数字技术的工具性,确证数字时代人的目的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不仅意味着个人肉体精神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开发,更意味着精神交往和精神生活中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全面丰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式数字认知教育应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在内容上可围绕数字技术的价值认知、数字与人和数字与社会的关系认知、对数字的辩证认知、数字责任认知等具体内容展开,偏重数字智能时代的人本教育、数字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基本目标是让人们持有数字智能时代的人本立场,清晰数字技术是个人潜能助推器的工具定位,明确数字技术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交往互助协作中的联结作用,树立以人为目的的数字应用态度,实现从被动数字消费者到主动数字控制者的思想转变,从而具备较好的数字道德规范意识和较高的数字素养;深层次目标是让人们有意识地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完成个人潜能与他人和社会需求的联动开发,并以开放的态度更顺畅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在顺畅密切的交往中持续丰富个人的社会关系,使每个人加速成为懂得潜能释放、善于自我塑造、能够自我成就的全面的社会人。与此同时,中国式数字认知教育还要时刻祛除学生思想上数字拜物教、唯数字论、唯数据论的错误价值观念,避免因过分依赖数字科技而沦为“单向度的人”。

  培养普惠民生福祉的数字技能 

  数字中国建设要落实数字技能在全国的普及工作。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劳动者数字技能普遍偏低、数字技能社会普及程度不高等问题,运用教育手段加强数字技能培养是破解当下数字技能普及难题的良方。

  对数字技能培养“为了谁”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数字技能培养的动力和方向。数字技能培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共同富裕、增加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数字教育本身就具备促进教育公平的优势和推动共同富裕的潜质。以普惠民生为目标的数字技能培养应依具体情况有步骤地推进。中小学阶段,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达的城市,要让3D打印、VR眼镜、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成为课堂学习的必要工具,使中小学生习惯借助数字产品上课,学会运用数字技术加深各学科学习,同时也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提升数字技能。对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乡村的中小学生,应提供基本的信息传播设备和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以满足差异性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同时,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联通技术建构城乡的联合教学,让城乡学生同上数字技术课,并在学校间、教师间、学生间组成常态化的跨校数字互助小组,定期同时同步开展数字技术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数字技术教育的城乡共建共享。到高等教育阶段,数字技能培养应从教授事实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技能,转向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更高水平的技能。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可为大学生团队提供广泛的数字项目和数字创业支持,鼓励大学生利用自身数字技能去从事网站创设、贸易服务、文创设计或App开发等工作,让大学生在沉浸式的项目体验中增加数字技术研究兴趣,增长数字技能,创新数字技术,实现高校数字技术创新,从而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除学校层面软硬件的互助互联和教育模式方法的转换创新外,数字技能培养还需要重点解决社会层面“数字弱势群体”数字技能普及的难题。老人、残疾人、经济困难人群等“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技能状况直接决定了他们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况和发展上限。为此,政府、学校、研发机构、慈善组织、培训机构等主体应形成合力,加强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技能培训和帮扶,从保障其基本数字生活入手,逐步实现他们对数字中国的幸福预期。

  助力塑造中国式数字文明 

  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数字文明是以大数据、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用为重要标志,以数字经济发展为主导的人类现代社会的进步状态。发展中国式数字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助力塑造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造福世界、引领未来的中国式数字文明。

  区别于崇尚资本增殖、现已险象环生的资本主义数字文明,中国式数字文明将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其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既能在对数字资本和数字技术的双重超越中释放出生产力解放的巨大动能,又能为全球数字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让众多发展中国家不必重复资本主义数字文明的老路,而是主动寻求更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数字文明方案。

  中国式数字教育能为中国式数字文明构建助力。其一,以数字教育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为中国式数字文明奠定物质基础。中国数字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形成中国式数字文明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石。在我国,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始终同频共振,携手共进。数字教育给予的源源不断的数字人才供给和持续创造的技术更新,将会守护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健康发展。其二,以数字教育创新中国数字科学体系,为中国式数字文明造模定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中国式数字文明具有区别于其他数字文明最鲜明的特点。在尚处探索阶段的中国式数字教育中,融合中国数字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中国式数字教育创新赋能中国特色数字科学体系建设,能成就真正的中国式数字文明,也能为这份独一无二的数字文明持续提供特色精神养分。其三,以数字教育助推数字文化繁荣,保障中国式数字文明的传播与绵延。打造具有持续凝聚力的数字文化是中国式数字文明得以播撒四方、绵延长存的重要保障。中国式数字教育是中国特色数字文化生成和繁荣的助推器。在数字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式数字教育的重要使命。

  中国式数字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培育人的数字认知,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培养人的数字技能,以塑造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式数字文明为理想追求。发挥中国式数字教育的独特性,将有助于推动数字中国的特色化发展。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