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寿年岁稽考
2023年04月17日 09: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17日第2632期 作者:梁丽红

  唐初史学家李延寿一生屡叨史局,基本以一己之力修成《南史》《北史》两部正史,其贡献之大不可低估。但囿于史料的限制,在大众熟知的二十四史撰写者中,唯有司马迁和李延寿的年岁不详。司马迁的年岁及生卒年受到学界的关注度较高,而李延寿的年岁及生卒年则基本无人问津,现予以考证。

  现有看法众说纷纭

  关于李延寿的生平,见载于典籍的不多,主要散见于《北史》卷一〇〇《序传》、《旧唐书》卷七三《李延寿传》、《新唐书》卷一〇二《李延寿传》、《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上)》等。上述记载,除去重复的内容以外,所剩寥寥无几,其中关于李延寿生年的记载完全空白,卒年的记载也是极其模糊。故而,要计算其年岁,只能根据李延寿的生平进行推测。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疑年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推论道:“李延寿,史不著何年卒,无从得其年纪,考贞观初修齐、周、隋诸史,延寿已预删削,最少亦当二三十岁矣。高宗调露二年,以所撰《政典》进御,诏赐其家帛。其时延寿已亡,殆卒于仪凤之世,其寿当不减八十也。”现代学者高敏、杨耀坤等基本沿袭其说,认为李延寿大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年约八十余岁。

  李宗邺则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分析说:“他的生卒年月,史无记载,仅知道他的父亲李大师是死于公元六二八年(唐太宗贞观二年),次年史馆成立,他就与敬播同在颜师古、孔颖达手下,任删削史料的工作,这时至少有廿岁以上了。又知道他的《南北史》是公元六五九年(高宗显庆四年)上给皇帝的,这时他已有五十二岁以上了。他死在什么时候?可以据‘尝撰《太宗政典》三十卷表上之,历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寻卒。调露(公元六七九年)中,高宗尝观其所撰《政典》,叹美久之,令藏于秘阁,赐其家帛五十段’。推测到他是死在高宗显庆(公元六六〇年)以后,调露(公元六七九年)以前,大约年有五十三至七十岁。”他的推论否定了李延寿的年岁有高达“八十多”这一结论。

  综上,学者们对李延寿的年岁意见不一。虽现有史料不足以支撑准确的生卒年考证,但仍需重新梳理史料圈定其生卒年范围,进而推测其年岁。

  李延寿生年的圈定

  关于李延寿的最早记载来自《北史》卷一〇〇《序传》,“延寿与敬播俱在中书侍郎颜师古、给事中孔颖达下删削”,该记载没有指明具体年份和所编修的史书。根据“(李大师)贞观二年五月,终于郑州荥阳县野舍”及下文“至五年,以内忧去职”的记载,可知李延寿此次史馆工作时间大致在贞观二年(628)到五年之间,如执行严格的三年守丧,他的初仕时间应该并不长。

  当时李延寿和敬播参与了哪部史书的编修呢?据《旧唐书》卷七三《令狐德棻传》记载,武德四年(621),令狐德棻向李渊提出了修撰前代史书的请求并被批准,但历数年竟不能成。贞观三年时,唐太宗成立史馆,再次任命大臣编修史书,这与李延寿的初仕时间范围(贞观二年至五年)相吻合。此次编修的几部史书中,由孔颖达、颜师古、敬播三人同时参与的是《隋书》,由此可推断,李延寿初仕时间大致在贞观三年到五年之间,主要是参与《隋书》的编修。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非世袭官位的,要到弱冠之年才可能初仕,如李延寿的祖父李超“弱冠,仕齐为襄城王大司马参军事”,他的父亲李大师“弱冠,州将贺兰宽召补主簿”。那么,李延寿在贞观初年编修《隋书》的时候至少已有二十岁,当然也可能年岁更大,古代三四十岁初仕者也不在少数。鉴于其父李大师的生卒年清晰明确,可以据此推断李延寿初仕年龄的上限。

  《北史·序传》记载李大师“贞观二年五月,终于郑州荥阳县野舍,时年五十九”,可以推断李大师生于570年。李大师乃陇西李氏著姓,少有著述之志,尽管一生坎坷,大半生处于隋炀帝统治时期,晚年还卷入隋末唐初的群雄逐鹿,仍不改高贵品质与鸿鹄之志,基于此推断李大师依礼仪婚配年龄为15—20岁。李大师有五个儿子——庆孙、正礼、利王、延寿、安世,李延寿是第四子,与父亲的年龄差至少有20—25岁,也就是说李延寿最早生于590—595年,那么他的初仕年龄当为34—39岁之间。如此一来,显庆四年(659)完成《南史》《北史》时,李延寿已近70高寿,与《新唐书》称其“年少”不合。故而,李延寿与李大师的年龄差应当扩大至三十多岁。结合父子年龄差、初仕年龄、完成《南史》《北史》的年龄,笔者推断李延寿生于600年之后,但不晚于610年。

  李延寿卒年的推算

  据典籍记载,我们可以梳理出李延寿初仕之后的经历。贞观五年,丁母忧去职,然后去蜀地做官;贞观十五年,任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修《晋书》;贞观十七年,迁御史台主簿、直国史,修《隋书》十志;显庆元年,以起居郎身份与他人一起修撰国史;显庆四年,表上南北史。另,李延寿撰《太宗政典》三十卷,做过符玺郎,兼修国史,只是这一经历的具体时间不详。调露二年(680),唐高宗赏赐其家帛五十段,此时李延寿已亡。根据上述时间轨迹,李延寿的卒年当在撰写完《太宗政典》之后到调露二年之间。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延寿是表上《太宗政典》之后“迁符玺郎,兼修国史”的,但“寻卒”。也就是说,《太宗政典》是李延寿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主要记述唐太宗时期的治国典章和制度,“寻”作为时间词,表明李延寿迁符玺郎之后不久就去世了。那么,李延寿是何时上《太宗政典》又被任命为符玺郎呢?杨耀坤推断:“既称《太宗政典》,当在李世民死后所命名,故其表上时间,大约应在唐高宗初年。”(《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唐会要》记载显庆元年修成国史时李延寿任起居郎,显庆四年表上《南史》《北史》时已为符玺郎,可见他上《太宗政典》是在显庆元年到四年之间这段时间里。李延寿任符玺郎之后“寻卒”,如果按旧说卒于仪凤年间,则有将近二十年之久,称为“寻”不可取。因此,我们认为李延寿亡于显庆四年后,最晚可能到龙朔年间,这种推测可能更接近史实。

  也许还需要解释一个问题,为何调露二年唐高宗忽然因《太宗政典》一书赏赐李延寿的家人呢?疑与当时的太子李贤有关。上元二年(675),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高宗诏立为太子。李贤初即太子位便组织学者为《后汉书》做注,成书后得到高宗的大力褒奖和赞扬;太子监国期间,做事审慎,言行得体,颇有一些政绩,得到高宗及群臣的认可。武则天为了争夺权势,经常训诫、打击李贤,她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范》和《孝子传》给李贤,还“数作书诮让之”。当然,年轻的李贤也颇有一些失德行为,据《旧唐书·韦承庆传》记载,仪凤四年(679)李贤监国期间颇近声色,好兴土功,与户奴等过于亲密,为此韦承庆还上书劝谏。武则天不失时机地向高宗告发李贤的失德行为,高宗为了规劝李贤,希望他能专注于国家治理,认真学习治国的典章和制度,因此调露二年二月一日表彰李延寿撰写的《太宗政典》,并命人抄写了一部赐给太子;为了调和母子二人的矛盾,同月八日还偕同武则天和李贤前往汝州的温泉,后续又一起开展政治性活动,临幸名道士居所,此行长达十余日。可惜的是,唐高宗的一系列努力并未挽救太子李贤的地位,后来李贤私藏甲胄事发,武则天不顾高宗的心意执意要严办李贤,当年李贤被废为庶人。故而,调露二年唐高宗因《太宗政典》表彰李延寿是囿于特殊的政治意图,不能作为李延寿卒年的证据。

  综上所述,李延寿生于600—610年之间,卒于显庆末年至龙朔年间,年寿大致五六十岁,并没有旧说的八十余岁之多。诚然,要确认李延寿准确的年岁尤其是生卒年,仍有待李延寿墓志或其他新材料的发现。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