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回纥和亲促进民族融合
2023年06月19日 08: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19日第2674期 作者:◇曹钰 周作明

  和亲是东西方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行为。恩格斯指出:“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古代的和亲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实行“兼容并包”的政策,以其开放性和开拓性将各民族交流交融推向了新阶段。其中,唐与回纥的和亲具有典型意义。

  第一,通过和亲巩固政权。回纥,后也称回鹘,近祖源于铁勒部落,其先世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狄和汉魏时期的丁零,“其人骁强,初无酋长,逐水草转徙,善骑射,喜盗钞,臣于突厥,突厥资其财力雄北荒”(《新唐书》卷217)。在唐朝的支持下,回纥先后摆脱东突厥、薛延陀、后突厥的控制,在配合唐朝东征西讨中逐渐壮大。天宝三年(744),回纥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遣使入朝,被唐玄宗册为怀仁可汗,建立回纥汗国,开启了与唐王朝长达百年的交往。

  唐与回纥共和亲六次,分别发生在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和唐穆宗时期。其中,唐肃宗时期就发生了三次。至德元年(756),唐肃宗采纳“假蕃兵以张形势”之策,遣敦煌王李承寀和唐将出使回纥,“以修好征兵”。回纥怀仁可汗也有和亲助唐之愿,于是先将女儿嫁给敦煌王李承寀。回纥可汗之女被肃宗赐封为毗伽公主。怀仁可汗先亲自带兵平叛,后派太子叶护“领其将帝德等兵马四千余众,助国讨逆”(《旧唐书》卷195),为唐收复两京立下汗马功劳。此即唐回首次和亲。乾元元年(758)五月,回纥可汗遣使者来朝并请婚。“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旧唐书》卷195),封次女为宁国公主出嫁,又封回纥可汗为“英武威远毗伽可汗”。宁国公主被毗伽可汗册立为可敦(相当于中原的“王后”)。同时,肃宗让宗室荣王李琬之女作“媵”随嫁,依回纥婚俗先后嫁英武可汗、登里可汗,被回纥称为“小宁国公主”。这是唐回的第二次和亲。第三次和亲与第二次时间接近,就在宁国公主嫁到回纥的同时,英武可汗向唐肃宗上书为次子移地健请婚,肃宗以唐名将仆固怀恩之女许之。登里可汗即位后,仆固怀恩之女被立为可敦,后由唐册立为“娑墨光亲丽华毗伽可敦”,即为光亲可敦。

  大历三年(768),光亲可敦去世。次年,登里可汗上书指名请仆固怀恩之女作继室,唐代宗便册封自幼被皇室收养的仆固怀恩幼女为崇徽公主,嫁与回纥可汗,这是唐回第四次和亲。第五次和亲是贞元三年(787)八月,回纥再次遣使来唐求亲。唐德宗派遣自己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往回纥。次年十月,咸安公主出嫁,回纥可汗上书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资治通鉴》卷233)咸安公主在回纥先后随嫁四任可汗,于元和三年(808)二月病逝。宪宗驾崩(820)后不久,回纥保义可汗卒,新册立的可汗继续来唐请求和亲,此时穆宗刚即位,便选自己亲妹太和公主出嫁,途中受吐蕃阻拦,回纥“以一万骑出北庭,一万骑出安西,拓吐蕃以迎太和公主归国”(《旧唐书》卷195)。这是唐回的第六次和亲。

  第二,唐回和亲的特点和原因。唐代,中原王朝与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契丹、南诏、奚等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很多,其中尤以与回纥的和亲最具代表性。在长达百年的唐回和亲中,回纥可汗嫁公主一名,唐王朝派出三位皇室公主、三位宗室或名臣之女,其间伴随着浩大的人员往来、丰厚的财物礼聘和隆重的婚礼婚仪,使唐回和亲呈现出时间长、规模大、规格高、情谊深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和亲文化成长和兴盛阶段的重要体现。

  首先,这是唐初开明平等民族政策的延续,是“怀之以德”的体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交融使唐朝最高统治者大多有异族血统,这对唐代开明民族政策的形成有积极影响。作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认为自己超越前人的原因之一便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198)。因此,当和亲能促进民族团结、边境安宁时,太宗曰:“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贞观政要》卷9)唐太宗平等看待各族人民,被各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太宗以下唐代各帝将“农牧两个系统的国家元首称号集中于一身,反映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制度的发展”。

  其次,唐回和亲是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患难之交”的产物,系于国运兴替。铁勒部落摆脱突厥的抗争和回纥汗国的成立离不开唐王朝的支持,唐王朝北方的稳固也有赖回纥鼎力相助,如“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收复北庭”(《旧唐书》卷195)。安史之乱的爆发则促使唐回友好关系通过和亲升华为“血肉亲情”。唐朝先后派出六名公主,是中央王朝以婚姻关系酬报回纥、延续国祚的重要举措。宁国公主出嫁时,唐肃宗李亨特颁诏令曰:“顷自凶渠作乱,宗社阽危,回纥特表忠诚,载怀奉国。所以兵逾绝漠,力徇中原,亟除青犊之妖,实赖乌孙之助。而先有情款,固求姻好。今两京厎定,百度惟贞,奉皇舆而载宁,缵鸿业而攸重。斯言可复,厥德难忘。”(《唐大诏令集》卷42)

  最后,唐回和亲是唐中央与回纥、吐蕃关系调整平衡的结果。回鹘汗国建立前,唐与吐蕃有过两次和亲,回纥汗国建立后,唐就没再与吐蕃和亲,而转向与回纥和亲,这是在高度认可回纥基础上对北方治理全局再平衡的结果。“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马亦易致也”(《资治通鉴》卷233),太和公主出嫁时曾受吐蕃阻拦:“闻回鹘和亲,犯清塞堡。”(《新唐书》卷216)而吐蕃阻拦失败后反而与唐结盟,换来西北边境的安宁。吐蕃都元帅问:“回纥之弱如此,而唐国待之厚于我,何哉?”汉使对曰:“回纥于国家有救难之勋,而又不曾侵夺分寸土地,岂得不厚乎!”(《旧唐书》卷196)可见,唐回和亲对时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三,唐回和亲的意义和影响。婚姻为人伦之始、王化之源,《国语·鲁语上》:“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唐回和亲是中央政权巩固国基、凝聚各民族的重要政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重要内容。

  首先,丰富了中央王朝治理国家的手段,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唐太宗在谈到边疆治理时曾说:“若遂其来请,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房玄龄也说:“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旧唐书》卷199)唐朝继承并熟练运用和亲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尤其是786年沙洲陷落后,唐朝“自河、陇入吐蕃,则道出回鹘”(《新唐书》卷180),和亲对中央王朝经略北方有重要影响。

  其次,极大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王公大臣通过和亲垂范天下,以强大的黏合效应促进农耕文明、游牧文明、草原文明交流交融、互惠互利。回纥迎亲队伍从数百人至上千人不等,且往往在长安、太原、振武及丰州等地停留,会昌年间在振武城的回纥人“皆衣朱碧,类华人”。同时,回纥的衣装服饰也传入长安,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盛况。丰厚的礼聘赏赐是和亲的重要内容,宁国公主出嫁时,回纥还礼“马五百匹、貂裘、白毡等”(《新唐书》卷217)。民间互市更为频繁,“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旧唐书》卷195),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最后,丰富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内容。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述:“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锈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唐回和亲使不同民族实现了交流互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