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文化发展
2022年02月24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4日第2354期 作者:侯秋月

  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其实就是对人的关注,因为文化的发展既是“人化”的过程,又是“化人”的过程,人与文化二者实为相互创造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而作为引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一改过去主要对物的关注转向更加强调对人的关注,成其为“新”之所在。这就是说,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文化的发展,二者都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

  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文化的繁荣兴盛,关键在于文化生产力和原创力的有效提升。没有创新,单纯依靠资本力量驱动的“外延式”文化发展,是没有活力的。在我国当前文化发展中贯彻创新理念,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形成文化自主战略。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势头良好。但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第二,创新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服务与传播。当前应大力推动文化与信息、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运用新科技不断创造文化新样态,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品优势;通过运用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兴文化载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等,以此满足中国工业化社会转型向智能化社会迈进的时代变迁阶段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客观要求我们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实际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平衡文化发展差异

  文化的协调发展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总体把握与全局思考。目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着不平衡问题: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文化的质量与数量不匹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同步等。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状态,首先,要加大对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技术与资金投入,并给予较多的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区域、城乡之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以此增强这些地区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后劲,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其次,要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与“合”的关系。目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着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文艺作品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没有很好实现“合”。如果说我国既往文化体制改革的功绩主要建立在事业与产业相区别的“分”的基础上,那么今后深化改革的突破点就应是在事业与产业“分”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内在关联的“合”,也就是要以文化产业为轴心重构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注重事业与产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分”强调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合”则看重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实现事业与产业之“合”,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重视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精神内涵,强调文化产业也要追求文化产品的公共价值,肩负起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职责与使命。文化事业也要讲成本预算和效率,注重投入产出比,从而努力打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向同行的“双轮驱动”文化发展模式,以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

  净化文化发展环境

  绿色不单是经济,也是文化永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没有文化的“绿色”发展,同样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法体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在当代文化发展进程中,文化资本化和资本文化化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和资本的结合不断加强,文化趋于商业化、娱乐化。这必然带来至少如下两个方面的负面效应,一是在文化资源配置上,盲目投资、乱上项目的问题屡见不鲜,造成一些地方文化项目雷同和资源浪费;二是文化产业发展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趋势明显,导致享乐主义、感官体验滋生蔓延,使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严重受腐而倍感空虚堕落和人生无意义。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净化文化发展环境,引领文化健康发展。一方面,要以“绿色”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把文化产业打造为名副其实的低碳产业、阳光产业和循环产业。另一方面,要以绿色引领人们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化产品与作品、文化活动与服务等载体和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用文化精品和优质服务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消费观念与审美取向。

  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走向世界,从而在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提升国际影响力。要融通外域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大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我们就必须以开放理念力促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确,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不可能引起世界的关注,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中华文化就能自然而然走向世界,为此尚需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充分把握各国的文化需求,切近和融入当地的生活世界。文化能否“走出去”,能否在异国生根发芽,主要在于能否被当地老百姓所接纳。由此,我们不但要充分了解国外民众的文化消费偏好,输出承载着中国价值观念的具有创意设计和审美价值的文化产品,还要建立文化与对外经贸活动的联动机制,通过商品贸易带动中华文化在异国落地生根。二是要针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西方主导下的现代化历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各国都不得不共同面对的许多棘手难题,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解决这些问题积累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因此,我们今天讲坚持开放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互鉴,除了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还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进行总结,将其中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提炼出来,形成规律性的理论,以此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彰显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世界性意义。

  凸显文化发展的人民主体地位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人民在文化发展方面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最大限度、最大范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的需要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需要如此,精神文化需要也是如此。为此,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人民群众获得优质文化资源的成本,把共享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其次,除了培养一支强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外,在文化建设上,还要突出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创造作用。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作品,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民群众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毛泽东曾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因此,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才智,观照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并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和开辟多种渠道,大力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是我们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总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对文化发展与竞争保持清醒的认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2019A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