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源:唯物史观与文明建构
2022年08月29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9日第2480期 作者:李景源

  

  李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研究邓小平理论,要紧紧把握住他关注的基本问题。邓小平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探索邓小平理论的起源,不能离开邓小平对这两大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可以说,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的拨乱反正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拨乱反正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对上述两大问题的解决植根于对历史观问题的清理,对唯物史观传统理解的拨乱反正是邓小平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邓小平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体系论。邓小平指出,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他还专门对“什么是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作出阐释,指出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善于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重建马克思主义观,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唯心史观产生“两个凡是”,唯物史观强调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核心就是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我们的革命导师“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那种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这些论述,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揭示了“两个凡是”教条主义产生的历史观根源。

  第二,精髓论。针对“两个凡是”的语录标准,邓小平提出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精髓的命题。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根本观点,是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有一段时间被拋开了,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损害,使国家遭受很大的灾难。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关键是看思想路线对不对。

  第三,发展论。着眼于新的时代和新的发展,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通过解决中国的迫切问题而实现的。为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邓小平强调:“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把普遍原理本地化、时代化概括为“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主张把经典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历史观是关于历史本质和发展动力的根本性原理和学说。有关社会主义的本质、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从根本上说,都源于唯物史观。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唯物史观的日常生活转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事实证明,邓小平对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本质上都是对历史观的拨乱反正。唯物史观的重新确立,才真正为工作重心的转移,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为制定改革开放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