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2022年11月24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4日第2537期 作者:韩蒙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关键论述和理论创见,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道出了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质。

  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要求的“主义”,马克思主义较易被理解为一成不变的教条。对于这种误解,马克思、恩格斯早有所警觉。马克思十分反对将唯物史观作为“一般历史哲学理论”抽象地用于解释一切社会的做法。恩格斯在1890年致拉法格的信中也明确地写道:“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之所以坚称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因为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囿于抽象死板的原则或公式,而未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便是恩格斯晚年多次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同样,列宁也指出:“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

  中国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于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乃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来说,没有什么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中国革命时期为例,教条主义者曾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俄国的经验当作抽象的原则或公式加以运用,主张“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然而,一次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均表明,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俄国截然不同,中国道路无法通过俄国获得先验地划定。只有当共产党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克服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提出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农村包围城市”纲领,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使得中国革命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种理论上的结合、实践上的能行,在新时代被进一步阐释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

   在哲学中把握马克思主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以往党的文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比,是一次细微且关键的理论变化和丰富,与之相应,作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阐释,这些都体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生命线”的理论强化与哲学把握,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化。

  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表述之中,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是指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过程的话,那么,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表述之中,中国化时代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身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融通,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可以说,前者的“中国化时代化”是作为动词来使用的,强调的是探索真理、理论结合的过程;后者的“中国化时代化”是作为形容词来使用的,凸显的是理论结合过程的成果,以及这种成果蕴含的本质属性。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所要呈现的本质属性,便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的来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哲学中才能准确把握到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活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源。一是,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知识活动,更是价值实践,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二是,作为自主探索开辟道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源于文化自立、历史自觉;三是,作为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是在发展中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在守正上的创新,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四是,作为把握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方法;五是,作为系统化的理论主张和价值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内部包含着一般与特殊、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次要与主要等张力关系,是在辩证把握整体的过程中形成的系统观念;六是,作为世界历史产物和人类文明成果,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塑造“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行天下之大道的马克思主义,是属于全人类的马克思主义。总之,坚持好、运用好上述要点,将是真知笃行、活学活用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正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自发到自觉、从民族到世界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革新着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观。实践已在不断提出理论问题,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赢得主动,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使命任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本报第3版、第4版刊发的6篇文章,选取自2022年1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的青年学者论文。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