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四力” 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2019年07月18日 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8日第1737期 作者:王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为此,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高质量作品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首先,增强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关于文艺源于生活的论说,如“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发展了传统文论中的优秀成分,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阐述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深入生活的必要性与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因此,文艺创作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与激情,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必然难以为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唯有真正深入生活,走进生活深处,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捕捉时代声音,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从而为谱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积累丰厚的素材;唯有扎根人民,追随人民脚步,才能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鲜活营养,深刻反映人民关切,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从而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

  其次,增强眼力,胸有大势、善观明辨。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时代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伟大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自觉承担时代使命、不负时代重托,而如何从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对眼力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攀登文艺高峰时决不能囿于一隅之见,而应尽力博观,以宽阔的视野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形成总体性认知和理解,把握住时代大势与时代精神,从而准确把握铸就史诗性作品的必要前提。增强眼力还意味着善于发现、善于辨别,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感人肺腑的故事,发现平凡中的伟大、质朴中的崇高,为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积聚生动的素材;保持清醒头脑,分清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流言所惑、不为暗流所动。

  再次,增强脑力,勤思多想、洞幽察微。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新时代精品,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切实学懂弄通,以其指导文艺创作;二是端正创作思想,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三是认真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坚守艺术理想,摆正义与利的关系,抵制创作中的泛娱乐化与庸俗、低俗、媚俗倾向。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如此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土壤,期待着文化文艺工作者对现实生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形成创作素材过程中提炼创作主题、建构艺术世界。文艺发挥着价值引导、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打造新时代的文艺精品需要深厚的思想基础。有了深刻的思想洞察之后,还需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其艺术地呈现出来,将其转换为富于细密肌理的美学世界,转换为曲折多变的情节、栩栩如生的形象,转换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等。

  最后,增强笔力,通变创新、精益求精。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紧密相连,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其中,笔力是“四力”最终的直观体现。笔力强健与否,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再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无不具有较为鲜明的体现。如果笔力孱弱,再扎实的经验、再敏锐的慧识、再精妙的构思都会变成镜花水月。相反,若是笔力不凡,就可以纵横开合、抑扬婉转、驰骋自如。描绘新时代的史诗画卷,需要坚持不懈地锤炼笔力,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练就如椽大笔,正所谓“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应坚定文化自信,以独特的话语方式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中华美学精神,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华美学的风范与魅力;在不忘本来的同时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力求使作品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界文艺之林。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针对文艺界的浮躁风气,文化文艺工作者应克服这一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创作态度,志存高远,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作者单位: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