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09月10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10日总第1775期 作者:李海林 吴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连结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从起源上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前提。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的文化共同体即中华文化,促使中华民族的形成。

  文化之所以能够作为民族分类和身份认同的主要标准,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密不可分。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文化是一个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华文化既包含了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步交流交融形成的文化共性,也体现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我们不仅要纠正认同中华文化就是否定本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自外于中华文化等偏差,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只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才能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本质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着力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层面,与文化自信关系密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对人的意识具有导向作用,文化自信对人的认知方式、实践方式和价值判断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夯实文化自信为着力点,发挥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对中华文化深度挖掘和阐发。一方面,要系统挖掘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优秀特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吸引力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深入阐发,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我们既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明是非、辨丑恶,看清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在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从效果上看,中华文化认同是长远和根本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离不开中华文化认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作为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整体,都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一部救亡图存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样离不开中华文化认同。当代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之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我们要把中华各民族更好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团结一致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统一战线创新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铸牢民族院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