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特色和优势
2019年10月29日 09: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9日第1803期 作者:沈正赋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闻传播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理所当然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着力构建和优化学科发展内涵和理论体系。这关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念、思路、逻辑、方法与体系建构,既在宏观上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要求,又在微观上体现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内在本质诉求,是推动并实现使命任务与学科自身发展的双重战略。

  凸显时代化和中国特色

  哲学社会科学有别于自然科学,虽然它也有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全球化发展历史和时代诉求,但它更多带有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包含着其所在国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因此,在文化多样化的格局中,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这些学科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精心打造并构建其价值主体性。

  学科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但不是说新闻可以等同于政治,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所以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自身的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工作,而且把新闻传播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明晰和准确,既强调了新闻的党性原则,又强调了新闻的自身规律,体现了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新闻传播学应凸显中国特色,具备时代化品格。中国新闻传播学只有坚持中国特色,才能拥有自己深厚的底蕴和浓郁的民族底色,才能打上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烙印;只有具备时代化特点,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格局之中,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世界新闻传播学的不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中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反映最敏感、最迅捷的与时俱进的学科之一。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在理论建构、课程建设、教材体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新闻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展史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中占有主导地位,所占的篇幅也是最为显著的。在课程建设方面,除了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设置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新闻学”“党报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导向性鲜明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中宣部和教育部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了一套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体现了教材体系的传承性和民族性。

  融通多种思想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这表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学术体系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科学地、合理地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是学术界面临的现实课题。

  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新闻传播学在我国学科建设的发展史上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历史较短,学术底蕴不够深厚,对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的把握和融通还需进一步深入,建设和发展的使命任务相对较重。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闻传播学学科所面临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进行充分的阐发和运用,让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旗帜和灵魂。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新闻传播学学术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吸收,并在学科发展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可以对新闻传播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三是吸收和借鉴国外新闻传播学中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注重比较、批判和改造、运用,坚持以我为主,不能不加分析地把西方理论和方法奉为圭臬,造成食洋不化。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因此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指导思想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经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涵化、继承和发展之后逐步确立起来的,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理论,在指导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建设和发展中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当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随着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它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新闻传播实践。

  着力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主要包括:概念、范畴、命题、判断、术语、语言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话语体系建构上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任务。其中,有两个问题必须予以正视并逐渐找到破解对策:一是中西方理论如何建立和完善相互对话的机制,避免各说各话的局面;二是中西方理论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不是单方面的强势灌输和压制,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和心态进行理论上的交流互鉴。从实践层面来看,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来说,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

  就中国新闻传播学而言,在话语体系上也呈现西强我弱的情况。中国虽然是传媒大国,但不是传媒强国,我们的传媒在世界上传播率较低,传播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媒 “走出去”的力度还需加强,另一方面是由于面对国外传媒的强大势力,中国传媒与之相抗衡的实力显得较弱。再加上西方长期存在意识形态偏见等因素,导致中西新闻传播学的话语体系难以实现真正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这种局面虽是历史形成的,但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和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必须尽快改变。要实现学科话语体系的更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接受方式对我们的新闻传播学话语体系进行改造,适销对路甚至量身定制,打造并推出适合国外学界和受众理解与接受的概念、范畴,加强理论推广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二是加强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建构。在国际场合,我们要争取发言、主动发声,形成以我为主的舆论生态和传播局面。新闻传播学话语体系建构应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它包含新闻传播话语方式、话语内容、话语机会等内容,并与我国对外新闻传播“走出去”战略相辅相成。它不仅涉及对外传媒布局的调整,而且涉及对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问题,这也是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中必须予以考量和对待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之间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目标就是,以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为语境,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独特标识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而形成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创新研究”(19FXWB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