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传播质量 促进共建一带一路
2020年02月10日 03: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2月10日第1863期 作者:陈秀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不可能封闭起来进行文化建设。只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化发展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广泛交流。中华文化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识,才能进一步彰显自身的魅力,体现自身的内在价值,从而更好地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加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加深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相互情感,促进民心相通,使“一带一路”倡议更有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创造所积淀的宝贵财富,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它既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物质方面的文化,也包括礼仪、民俗等社会文化,含有丰富的思想和精神价值。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传播的内容、途径和传播者的情感相关,而且与接受者的认知和所处的环境相关。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播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意蕴,不能仅仅满足于内容和形式上的介绍性传播。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和海外华人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对象。了解这些人群对中华文化的接受状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提升文化传播质量。2017年,笔者对海外681名华裔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认为自己了解中华文化的只有59.5%,还有不少华裔不了解中华文化,而到过中国的华裔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比较高。在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名胜古迹,而比较深奥的中国哲学以及当代文化则排在后面。此外,还有一些国外学生对中华文化存在刻板印象。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深刻体验,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往往不客观,或者因为我们所提供的中华文化产品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一些渴望学习中华文化的国外留学生,往往从喝茶之类的礼仪和剪纸、脸谱等民间艺术入手了解中华文化,但如果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中国茶文化、剪纸文化和京剧文化背后的深刻意涵,只停留在物质层面的简单认知,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而传播者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考虑到国外学生中文水平不高,沟通相对困难等因素,过于偏重简单的形式传授而忽视深层次的文化解释。这样的文化传播方式显然不能达到深入理解的效果,也使国外学习者只知皮毛而无法深入中华文化内在肌理。为了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使来华留学生和海外华人更好理解中华文化,为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注重对中华文化内涵和价值的传播。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挖掘中华文化包含的思想精髓,同时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当代价值观念。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交流因为网络传播的迅速、便捷、覆盖面广等特点更为频繁,其中不可避免会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交锋。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抢占国际舆论的道德高地,不断增强文化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经贸合作的过程中,文化传播要跟上,在经贸发展中提高文化交流内涵。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经贸交流,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赋予产品浓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文化的韵味,加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另外,国外学生的汉语课堂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关于中国国情、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融入课程当中,使学生更好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我们教国外学生学习汉语不仅是教会他们听、说、读、写的汉语技能,而且要教会他们探究语言词汇的来源和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中华文化的兴趣。我们把中华文化的内涵、意蕴和精髓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国外学生,就可以使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为全面立体地认识中国打下基础。

  第二,加强对外沟通与合作,精心设计适合国外需求的中华文化产品。中华文化的传播是面向世界的,因而需要考虑接受群体的不同需求。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文化等因素,因而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接受环境也是不一样的。传播中华文化不能囿于单向传播的思维模式,而要充分考虑接受者的认知感受和文化习惯,以利于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我们应本着相互平等、尊重和真诚的原则进行沟通,加强情感纽带、建立深厚友谊,在沟通中了解对方的需求,以便建立更融洽的合作关系,提高开发合作项目的质量。因此,相关文化传播机构应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对海外中华文化产品的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做好总体设计规划,创新传播理念,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文合作项目。同时,积极鼓励民间机构的交往,特别是发挥跨国企业的平台作用,打造知名中华文化品牌,增强中华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第三,积极开展中华文化项目体验和跨文化团体实践活动。对外传播不仅要让外国人看到媒体上和书本上描述的中华文化,而且要通过各种活动使他们沉浸于跨文化环境中进行体验和感受,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情感,积累认知的经验。比如,华侨大学为落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民心相通”,组织留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助力文化传播。一方面,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假期回所在国推广华文教育。另一方面,让留校的留学生到中国基层体验生活。近年来,已有20多支志愿服务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6个地区开展各种文化传播活动,还通过建立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基地和“华文星火”书屋等,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第四,培养跨文化交流服务的专门翻译人才。语言障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障碍之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看世界的方式也会不一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几十种官方语言,而目前我国小语种人才少,还需要大量的语言翻译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另外,文化差异、文化语境和宗教信仰等都会对文化传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消除文化隔阂,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国际规则、具有良好中华文化修养的跨语言翻译人才,使他们在语言翻译和交流活动中具备较好的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本文系华侨大学校级基金项目“华侨大学来华留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需求的实证研究”(2019HGATQ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