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0年09月15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5日第2011期 作者:吴家华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标识,是新时代新阶段我们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的力量源泉,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政治立场,立足于人民立场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看待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价值导向,凸显了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工作方法,要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价值尺度,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的理论标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重要讲话的一条红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此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出和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融入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中,为党的创新理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的实践标识。我们党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把这一思想落实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社会生产长期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新变化的实际,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深入发展,广大群众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这些成就不仅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而且不断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新时代党的创新实践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越是紧要关头越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我国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也是“十三五”收官、谋划“十四五”的关键阶段,又是抓“六保”促“六稳”、育新机开新局的关键时期,改革和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国内,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如何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下发展自己,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和必须完成的新任务。在“危”和“机”交织、防风险和谋发展并重、收好官和开好局贯通的紧要关头,要更加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历史经验的启示,也是现实实践的需要。在新时代新阶段,面对风险挑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精准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做到准确识变。只有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推进改革、发展经济、发扬民主、治理社会、繁荣文化、脱贫攻坚等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民智,才能找到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办法,做到科学应变。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全社会的活力、创造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做到主动求变。

  引领全面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一,要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民底蕴。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具有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当前,科技创新赋予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我们要努力适应人民群众工作信息化、生活数字化、交往网络化、出行便捷化等高品质生产生活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二,深化改革开放要全面发挥人民力量。改革开放赋予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力量源泉。民之所望,改革所向。要依据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新期待,找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确定改革的深度和强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第三,脱贫攻坚要充分彰显人民情怀。脱贫攻坚是一项民心工程,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要强化脱贫攻坚政治担当,做到心为贫困群众所想,情为贫困群众所系,利为贫困群众所谋,把扶贫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心里做,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实现“两个确保”的脱贫目标。第四,编制“十四五”规划要广泛汲取人民智慧。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施工图”。我们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充分反映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使“十四五”规划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指导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科学规划。

  (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项目”(sztsjh2019-8-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sztsjh2019-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