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江苏社科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文学与历史学专场学术综述
2020年10月26日 10: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6日总第2033期 作者:曾向红

■大会开幕式现场

  2019年11月12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联、无锡市社科联主办,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暨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大会文学与历史学专场在无锡举行。来自江苏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江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这一主题,聚焦理论热点,跟踪实践前沿,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最新成果。此次会议共评出获奖论文40篇,其中一等奖11篇,二等奖29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樊和平、南京大学教授范金民、南通大学教授周建忠等专家在会上作主旨报告。

  江南文化的禀赋特质及内在价值

  “江南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江南地区后发先至、优势突出。梳理提炼江南文化的精神文化元素,使之更好服务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意义和人文价值。”江南大学庄若江提出,在近代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江南文化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特质与厚重的“山地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与互补。江南文化以其开放善纳、灵动机智、探索进取、务实笃行、义利并举、刚柔相济等鲜明特质,推动了江南社会全面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江南文化的上述特质得到充分彰显。这种具有引领性的先进文化,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江南文化应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与时代接轨,站在更高的历史方位,对内以广阔胸襟吸纳其他地区优秀文化元素;对外以更开放包容之姿融入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不断扬弃提升中持续为后世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江南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南京晓庄学院徐秋雨认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目前,江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缺乏全国全省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应确立“重视价值、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扩大影响”的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实施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江南大学朱义华提出,吴歌作为江南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项目,其构成要素包含文学、艺术与音乐三种样式及语言、非语言与副语言三种符号,属多模态话语的典型运用,具有人文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如何通过外宣译介来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并传播吴歌是个大难题。多模态符号特征使得对吴歌的外宣译介与对外传播必须涵盖语内、语际与符际三个维度,涉及对吴歌视觉、听觉以及整体感觉与印象维度的符号转换与审美传播,需要运用翻译学、传播学与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理论。因此,对吴歌的外宣译介与对外传播,能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借鉴。

  江南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

  江苏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大运河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大学史华伟提出,目前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存在社会参与不足、文化资源闲置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大运河文化带遗产活态传承和知识教育。为此,可在大运河无锡段的110个物质文化遗产、48个水利工程遗产、9个聚落遗产点中,甄选出有特色的景点串联成“锡城特色大运河文化带”旅游产品,让无锡市的运河文化遗产构成江南文化的符号与标识。

  常州工学院李凌燕提出,常州吟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调”类别中的唯一项目,在历史、科学文化、民族凝聚、教育诸方面均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是宝贵的江南文化财富,体现着江南文脉的鲜明特征。目前,常州吟诵已得到一定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但整体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常州吟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抢救、传承这支文脉,必须优化常州吟诵的生态环境,培养专门人才,关注传承人作用,加强研究和宣传,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

  江苏理工学院宿爱云表示,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符号实现了从“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民族记忆到人类记忆”的连续传衍过程。在记忆符号的流传衍变过程中,民族情感、国际政治博弈需求和人类历史责任感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挥影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符号的传承衍变是时代诉求和记忆方式的“历时”体现,也是中国国家力量强大、国际话语权提高的标志。

  江南文化的传播途径和方式

  从史料中发掘“他者”视角下的江南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苏州市职业大学卞浩宇谈到,《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67—1941)在1882—1888年间先后刊登过由来华传教士潘慎文(A. P. Parker)和杜步西(H. C. Dubose)撰写的九篇文章,重点介绍了苏州的城市风貌、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这些文章以“他者”的视角,较为客观地描述了当年苏州的历史风貌,成为西方人了解苏州、体验苏州风情的一条便捷之路。文中所记内容,一方面可以为苏州相关地方历史、文化等研究提供珍贵的外文史料,弥补外文史料缺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挖掘苏州历史、保护历史古城风貌、开展苏州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打造苏州城市国际形象,提供了相关的历史借鉴和参照。

  扬州大学王泽京提出,2007—2018年,扬州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历经11个春秋,先后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7000余件清代扬州档案以编年体例编纂付梓,分别命名为《清宫扬州御档》(18册)、《清宫扬州御档续编》(5册),凡计16000余页。这些档案涵盖了清代自顺治至宣统10个朝代,涉及政治、军事、农业、内务、漕运、财税、水利、文教、城建、赈济、法律和盐务等12个方面的内容,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披露。其编纂出版不仅为研究清代扬州社会万象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支撑,而且有助于推进海峡两岸学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促进海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对研究清代的兴衰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跨文化戏剧的生产,可以发掘不同民族间文化间性的深度和广度。”扬州大学贾学鸿认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戏剧以其对民族语言的超越性,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绿色通道。肢体语言以其对民族和有声语言的超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

  江苏大学戴文静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鼓励之下,中国文论的外译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文学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理论阐释及微观细读,可以发现《文心雕龙》的关键词在传译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即误读和悟读。误读是主体由于自我理解不足而进行的有目的选择,而悟读则拓展了中国文论多元的研究视域及阐释空间。中国文论关键词外译应建立在视域重合的诠释学理论基础之上,尽可能地追求文学理论翻译的普效性和广受度,进而通过中西文论间的双向阐释,消解不合理的误读,走向合理的悟读。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