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有志士,苦学惜光阴。”著书立说是自古迄今知识分子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有些文章和作品之所以能经受住历史考验,在岁月长河中经久不衰,并成为千古经典,就在于后人能从中读到那个真实的时代。东汉思想家王充曾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其意思是说,对社会有用的作品,即使有百篇之多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没有用的作品,即使有一章也是多余的。所谓对社会有用,自然强调的是内容能够起到正向引领作用。作者不一定运用多么高深的写法,多么优美华丽的辞藻,但一定是在阅读和欣赏过后,或给人以意境之美,或给人以心灵启迪,或给人以人生指引,或形成社会正能量进而引发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中国古人很重视好作品的社会价值。从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到三国魏文帝曹丕所云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再到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都反映出文学艺术作品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事实证明,无论文章、诗歌等文学作品,还是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都与人们的认知息息相关,都是传播正“道”的手段和工具。思想也好,科技也罢,都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作品进行继承、发展和传播,尤其在文字密集的高度文明社会中,这已然成为时代之趋势。
“文以载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货物通过车的运载,方可到达目的地。那“载道”到底“载”的是什么?自然是正气、正义、正理和正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文化中之所以极为尊崇君子,就是因为君子讲“正道”,传“正义”,树“正气”,而秉持这一理念的知识分子大多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时刻以载“道”来书写自己的心志和情感,描绘现实和人生,把文章作为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的重要武器,作为开启民智的一把钥匙。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朝诗人杜甫之所以把文章当作“千古事”,自然是感悟到了文章非凡的社会价值,这与孔子的“一言兴邦”论也有着一定的承袭。因为任何文章都是词语和立意的聚合,且这种聚合不是随意的,而是体现了聚合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文章之所以被视为佳作,代代传承,除用词妥切外,更是由于立意的重要。清代文学家李渔曾言,“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也,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凝聚,积极向上的立意是作品的“魂”。只有这个“魂”符合社会正能量,能够启迪人心,令人向美向善,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岳阳楼记》之所以千年不衰,就在于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唱,不但让一楼、一城名动天下,而且文章也成为千古范本。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表述鲜明表达了文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文艺作品更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去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从而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和人民的伟大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才能展现出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也才能真正成为“为世用者”的好文章、好作品。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