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人才要素 推进乡村建设
2022年04月14日 08: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4日第2387期 作者:周仲高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既需要从物质层面加快改变乡村相对滞后面貌,建设美丽乡村,也需要从精神层面逐渐改变农民相对滞后观念,促进思想观念革新、科学素养提升和精神面貌改变,推进从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不限于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更重要的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纵观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史,人才始终是乡村建设的第一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陶行知、黄炎培、梁漱溟、晏阳初等一批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曾经努力探索过如何认识和改造中国乡村社会,这既为我们留下了珍贵学术遗产,也为思考当下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启示。

  充分发挥人才主观能动性

  人才资源要素相较于物质资源要素,具有一些特殊性。一方面,人才作为一种资源要素或人力资本,凝结着劳动者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健康,是一种持续累积且有叠加放大效应的智力资本。另一方面,人才作为创业创新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情绪情感的独立个体。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普遍地把人才要素与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相等同,简单地使用人才政策优势比拼来进行人才竞争。这种人才资源配置方式虽然有利于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提升全社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但也产生了人才功利性频繁流动、区域人才恶性竞争等负面效应,造成了区域和城乡人才资源相对失衡。更重要的是,过度功利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降低了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出现城市人才过度消费与乡村人才相对稀缺并存现象。这既不利于区域和城乡人才资源配置的协调性,也背离了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人才价值追求。基于此,有序推进乡村建设,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从源头上改变人才资源要素“物化”理念,充分发挥人才主观能动性,赓续乡村建设运动先贤们改造乡村社会的优良传统,从制度上鼓励和支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乡村社会善治追求、浓郁乡土人文情怀的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把乡村作为实现人才价值和人生抱负的广阔舞台。

  精准引育乡村建设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亟须引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当前,乡村振兴人才从整体上处于稀缺状态,乡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乡村振兴人才发展仍处于扩大供给、满足需求阶段。研究表明,越是人才需求旺盛时期,越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理性冷静地引进人才。乡村建设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有效统筹人才队伍建设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乡村振兴人才资源配置效益,是乡村振兴人才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给出科学回答。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把乡村人才分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五大类,为乡村人才分类提出基本框架。2022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返乡入乡创业,鼓励能工巧匠和“田秀才”“土专家”等乡村能人在乡创业。可见,乡村振兴人才需要统筹考虑乡村发展的阶段性和乡村资源的有限性,结合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实用为导向有序引育各类人才。

  促进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

  保障人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是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发展格局下,我国人口和人才形成了从乡村向城镇单向流动为主的状态,城乡分化特征突出,城镇人才资源持续集聚,乡村人才资源相对匮乏。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城乡人才资源呈现双向流动的新态势,即人才资源既有从乡村向城镇的流动,也有从城镇向乡村的流动。人才资源城乡双向流动,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相关政府部门遵循人才资源配置规律对城乡人力资源发展格局进行深度调整的必然结果。人才资源城乡双向流动,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中国特色人才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探索。一方面,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需要人口和人才资源向城镇集聚,不能简单地阻止人才资源从乡村向城镇流动,而应积极引导人才资源有序流动,促进人才和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镇。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资源支持,在坚持人才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入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充分发挥乡贤人才作用,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