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02月14日 09: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14日第2589期 作者:冯仕政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其中,人的现代化是一个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主义,与其他各种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自觉把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阐释和实现路径。它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体制的商品拜物教本性,致力于解决资本主义体制对人的异化。在这个意义上,促进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一个关键着力点。

  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在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和“作新民”等主张,但只有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认识、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明确要求同时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易言之,必须在推进物的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人的现代化,着力提高全体国民的各个方面素养。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依靠基数庞大而又高素质的国民,才能更好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从连结到团结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人的现代化涉及复杂的、隐秘的内心世界和心灵过程,比物质世界和物理过程更难于发现、更不好把握。在这个问题上,破除各种困惑、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各种目标的根本遵循和法宝,还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当前,迫切需要我们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按照从连结到团结的思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与他人发生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连结。然而,光有连结是不够的。如果失去团结这个理想,人与人的连结就可能变成相互构设陷阱,与他人的交往随时可能成为一场劫难,以致连结变成“连劫”。而另一方面,团结虽然是我们的理想,但离开群众自发的、朴素的而又充满活力的连结,勉强撮合的团结也是抽象、空洞而没有生机的,必然推而不行、行而不远,因此必须立足连结去追求团结。畅通连结才有活力,巩固团结才有秩序。只有统筹连结与团结,合理调节连结与团结之间的张力,促使连结与团结在相反中相成、在相克中相生,才能有效地兼顾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

  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帮助、引导和教育群众自己发现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要站在群众之中去领导群众,而不是站在群众之上去领导群众。落实到工作上,这就意味着,首先要关心群众、热爱群众、接近群众,放下身段,主动与群众建立连结,即使是群众中的落后分子,也不应鄙视和放弃。只有建立起实实在在的连结,后续的团结才有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尊重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各种连结,善于发现群众自发的社会连结中蕴含的价值和意愿、活力和创造、苗头和趋势,如此方能有效地集中群众智慧、获得群众信任,避免命令主义和关门主义。再次是克服尾巴主义和自流主义思想,因势制宜、见机而作,用群众可感可学的案例不断引导和教育群众向上向善,通过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最终形成既有原则又有包容、既有目标也有动能的团结。从这个角度来说,促进从连结到团结的反复迭代和良性循环,正是群众路线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真谛所在。

  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过程,既有分头探索又有集中统一,既有领导意志又有群众参与,有目标不强迫,有尊重不放任,既严肃又活泼,既团结又紧张,接地气、有人气,是一个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这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领会和发扬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好新时代人的现代化工作。

  立足新征程新阶段构建新社会格局

  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相互观摩、相互参照、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人的革新才有切实、持久的动力和压力。因此,在当前,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任务之一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征程和新阶段的内在要求,通过创新社会建设,着力构建新社会格局。所谓创新社会建设,可以概括为三个“新”: 新定位、新内容、新手法。

  首先是新定位,即要把社会治理放在新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也是五个方面之一,但相对于其他四个建设来说,社会建设常常让人感觉比较茫然,在实际工作中不知道怎样落实落细,以致“讲起来很重要,忙起来就忘掉”。所谓“社会”,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自发自愿、自由自在的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断的连结。这样一种连结,既是活力所在,也是乱力所在,而社会建设,正是要通过从连结到团结的互动循环和反复迭代,达到不断激发活力、有效抑制乱力的目的。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不平衡的诸多表现中,一个非常关键而又常常被忽视的不平衡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即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很不充分。“经济”腿长、“社会”腿短的结果,是社会总体环境即“社会关系的总和”欠佳,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人的现代化,而且物的现代化也可能后继乏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望而不可及。

  其次是新内容,即社会建设的重心要从面向“小社会”的“小建设”转向面向“大社会”的“大建设”,从连结转向团结。以前,社会建设主要面向“小社会”,基本任务针对社会短板拾遗补缺,主要功能是连结,即保证社会弱势群体不流泪、不掉队,能够跟上整个社会的节奏。下一步,社会建设在做好“小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扩展到“大建设”,即把社会的各个板块、人群、阶层等,更好地衔接和耦合起来,形成一个更流畅、更完整的社会系统。“大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板块之间、人群之间、阶层之间穿针引线,着力消除互怼和内卷,增进整合和团结,能够更好地协同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大循环和大团结中,人的现代化,包括弱势群体的现代化才是可能和可持续的。

  最后是新手法,即社会建设要从“为社会”逐渐转向“靠社会”。在以往的社会建设中,大包大揽的现象比较突出,“社会”常常只是一个等待被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孤立的、静止的点,群众的参与度严重不足。这就是“为社会”。而所谓“靠社会”,就是要让群众更多地参与社会建设,从而把“社会”从一个个静止的对象和点变成一个动态的、活跃的、纵横交错的过程。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我们最早只讲“共建”和“共享”,后来又加了一个“共治”,目的就是要促进群众参与。对人的现代化来说,社会参与非常重要:一是丰富的社会参与意味着丰富的社会连结和团结,可以增进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充实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二是可以实际地了解社会各色人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冷静、平和地追求权利、承担义务,增进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和能力;三是社会参与也是相互激发和相互学习的过程,有助于锻炼意志、培养能力、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发展。

  总之,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阐述和要求,创造性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创新社会建设、着力构建新社会格局,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不断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