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06月01日 10: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1日总第2662期 作者:王雪 林依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更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奋力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唯有具备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能承担起新时代的发展建设重任,将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传承并发展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为此,须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大思政课的“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优势,实现培根固本、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意识铸牢作用。依托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重点要把握好、处理好“四对关系”,从而实现精准发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

  把握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依托“大课堂”涵化大学生五个认同意识。也就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共同性的认知。共同性是共同体性质之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就体现在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这是不以民族的差异而有所区别的,对于来自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在共同的校园学习场域中,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日常学习教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高校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大思政课教学合力,在青年学生中营造民族团结的基本氛围,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共同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社会观、公民观,树立起牢固的文化自信,从底层逻辑上强化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归属意识。

  把握好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依托“大平台”涵化大学生共同体理念。也就是着力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起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始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之间的内在融合,通过知识融入、情感融入、能力融入三个层面深化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基于家国情怀、人类情怀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情感接纳,培养大学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对于“为何担当、担当什么、怎么担当”等问题的理性认知,进而激发其对国家担当和世界担当的情感认同,最终将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相统一,并转化为担当行为。

  把握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依托“大师资”增强大学生自信。也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经师”与“人师”相统一作用,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华文化自信,使大学生群体成为中华文化的保护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在保住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基础上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特别是做好各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展现更加自信的民族文化形象。近年来,高校在消除西方节日的校园影响方面做出了较多努力,取得了很好成效,端午节、中秋节、乞巧节等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取代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越来越大的文化影响,国潮文化在年轻人中风行。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国潮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为汉民族文化的展示,在大学校园中,需要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的不足、不深、不够,也会造成一定的民族“疏离感”,从而将阻碍民族文化的融合,不利于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与助力。因此,要坚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组成部分,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文化认知方向,着力利用好校园文化场域,推动民族文化融合,激扬青年文化创新活力,孵育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把握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依托“大空间”引导大学生在促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利益首先表现为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现共同富裕互通互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共同富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同时,历史经验也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基于中国各民族的同心奋进,在中国近代史上,各民族携手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而凝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当前,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共同富裕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落实抓手。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奉献自身的力量就是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也将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大思政课形成的实践大空间,让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为牵引,为促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贡献有生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18CMZ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