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区域国别中文教育
2023年06月06日 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6日第2665期 作者:李宝贵 刘家宁

  区域国别中文教育是贴近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的精准中文教育。新时代新征程,为了深刻把握国际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中文教育生态谱系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区域国别中文教育,是优化国际中文教育全球布局、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实现中文教育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向世界。

  近年来,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领域,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新发展、新成效,引起了学界及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从总体上看,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区域国别中文教育顶层设计有待加强,办学模式、资源配置、教育标准亟待优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国别专业化人才培养有待加强,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基础理论研究仍显薄弱,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范式。为应对当前区域国别中文教育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优化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的顶层设计。其一,加强中文教育资源的精准投放。根据我国战略需要、各国中文基础与需求等因素,分类分层,精准施策。在分配中文教育资源时,对一些重点地区或国家、重点语言区域、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其二,打造多主体、多层次、多样化中文教育办学模式。新发展阶段,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从相对单一的中外高校联合办学模式向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运作方式转型,中文教育的办学主体也日趋多元化。应紧密依托中资企业共建“中文工坊”等项目,大力推动“中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三,支持更多国家将中文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中文纳入为契机,引领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走向纵深,促进区域国别中文教育规范化、内涵式发展。其四,加强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的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与不同区域国家语言标准的对接和认证,在师资培养、课程大纲、测试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精准化支持。

  根植区域国别需求,提供精准中文教育服务。一是探索面向不同国情的中文教育推广模式。系统考察不同区域、国家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共性特征、动因机制,形成可借鉴的区域化、国别化的中文教育推广模式,大力提升中文国际传播效能。二是构建面向不同语情、学情的中文教学模式。可根据学生的中文基础、文化背景、母语背景、学习动机等情况,设计符合当地中文教育特点的精准化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编写贴近当地需求的本土化教材。坚持贴近当地实际、贴近当地文化、贴近受众观念的原则,用对方听得懂、听得进、易接受的表述方式开展本土化中文教材编写,以教材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建强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专业化人才队伍。一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本硕博课程设置,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增设区域国别理论、非通用语言、多学科研究方法论等相关课程,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与海外当地企业、中资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基于当地的人才实际需求状况,探索订单式、实训式、包就业式等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推进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高校、科研院所、中资企业等为依托,积极整合现有平台资源,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基地、高校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人才培育与发展平台建设,为未来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发展提供高水平专业人才支撑。

  深化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理论研究。一方面,应加强对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相关实践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构建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拓展面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研究论域,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研究范式,以基础理论研究的底蕴支撑海外中文教育创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快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实体化建设,鼓励中外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升华和相关成果的应用转化,以高水平科研团队为基础塑造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发展新动能。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