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美好梦想的指引
——访葡萄牙中国观察研究所所长、中葡友谊合作协会主席鲁翊君(Rui D'ávila Lourido)
2023年07月04日 11: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4日第2683期 作者:白乐

 

■鲁翊君受访者/供图

  随着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际学界持续热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重点研究课题。海外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思想旗帜不仅正在引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为世界贡献了全新的发展理念。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葡萄牙中国观察研究所所长、中葡友谊合作协会主席鲁翊君(Rui D'ávila Lourido)。鲁翊君长期致力于当代中国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他向记者详细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的指导性作用,以及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安全作出的巨大贡献。

  蕴含睿智而审慎的治国哲学和施政方略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您如何评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国内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大意义?

  鲁翊君:我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治国理念。这一思想展现了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宏大视野处理一国内政外交事务的宝贵能力,蕴含着睿智而审慎的治国哲学和施政方略,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之中,是适应中国时代进步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方面所做的努力。

  在我看来,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在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凝结社会主义智慧的集体治理模式,成功地选择了最优秀和最无私的干部。他们拥有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意识和高超卓越的执政经验。

  在我看来,习近平主席具备大国领袖应有的思想、魄力与胸襟。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心、持续振兴中国社会经济的信念、尊重顺应人民愿望的格局,展现了他的领袖风范、统帅威望与核心地位。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具有普遍性的治理启示,尤其是对那些因简单复制西方发展模式而陷入困境的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领导层对国际格局演变的深刻洞悉,让中国始终以一种积极明智的方式寻求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国际体系的最大稳定因素,对世界和平作出了真正的实质性贡献,这离不开习近平主席温和理性的外交姿态,这一姿态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有能见度和参与度。

  如今,中国正以昂扬奋进的状态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长期探索的结果,是中国政府面对改革发展难题锐意进取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合力前行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韧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您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的国家治理体系?

  鲁翊君: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能够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方面的实际效能。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尤为突出的优点,就是中国政府对于国家发展有着优秀的规划能力,以及在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显现出连续性和长期性。著名的中国“五年规划”就是这种规划能力的最佳体现。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并召开一场场座谈会直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致力于创造连续性、长期性的国家发展政策所需的社会资源,一次次发展任务的攻坚克难成为了对党和政府治理能力与绩效的试金石。

  中国共产党清楚地意识到,国家治理有效与否的一个根本衡量标准即是生产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等重要判断,推出了一系列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在内的重大经济决策。这使得中国能够迅速克服由西方制度危机所造成的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则大不相同。不少西方政权一边偏爱少数经济集团,一边坚持声称自身“民主性”,却置普通民众的安危与温饱于不顾。政权腐败和金融游戏引发的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降低了工人阶层和最脆弱底层民众的购买力,造成了灾难性的贫富差距和越来越多的社会撕裂与愤懑,政党作为国家与社会连接中介的功能愈加弱化。

  不少国家已经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终会导致严重的社会极化,造成大量极端贫困。这一模式在世界上曾产生了数次毁灭性的经济危机——自19世纪初机器制造业诞生开始,资本主义社会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整个社会陷入混乱与瘫痪,西方各国注定难以建立起充分的保障措施来防止下一场危机的爆发。

  与两极分化加剧、社会裂痕难以弥合的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社会展现出了高度的社会凝聚力,这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韧性、稳定性以及可预见性。中国治理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产生了直接而积极的作用,证明了西方道路之外另一种道路存在的真实可能性,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崛起之路能够极大地提高人民福祉。中国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同心共绘“中国梦”的未来画卷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有哪些理论可以总结?

  鲁翊君:中国新时代的进步折射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民生治理是现代化发展的重点课题,对于任何政府而言,都必须置于现代化优先事项的首位。在现代化实施过程中,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给予百姓最为实惠的民生关怀,可以说,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大幅跃升。中国尤其注重地区的均衡发展。无论是通过高铁网络改善最贫穷和最外围地区的交通,还是扩大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抑或是建立应对大流行病等重大威胁的公共卫生服务以保障人民健康,都展现了中国卓越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促成的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

  此外,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民生治理领域的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现代化政策的具体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边缘地区少数民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和宗教传统的同时,尽力使其紧追中国社会整体的创新步伐和现代化进程。这一举措也加强了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团结,如今,各民族亲如一家,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客观信息和统计数据让一些西方国家传播的有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虚假新闻不攻自破。在过去的40年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人口翻了一倍。在过去的60年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00余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近40倍。这些数据的突飞猛进充分证明了新疆的和平与稳定,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健康心态。中国也成功解决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的由境外极端分子和分裂势力煽动的恐怖组织活动,实现了新疆的和平与繁荣。

  西方公众舆论不了解的一个事实是,中国人民最为信任他们的党和政府。在中国,党和政府被普遍视为兼具能力与美德的组织和机构。根据《2023年爱德曼信任度调查中国报告》,中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领跑全球,蝉联被调查国家的首位。同时,中国是所有受访国家中唯一对经济前景更加乐观的国家。报告显示,中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所做出的努力获得民众一致认可,同欧美国家民众对本国政府的普遍不信任形成鲜明对比。过去几年,中国在国内抗疫、恢复经济、环保和反腐方面的措施赢得了本国民众的肯定,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许。在全球经济悲观情绪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民众对其政府依旧有着相当高的信任度,可谓十分难得。

  另一项由哈佛大学阿什中心开展的独创性研究,首次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公民对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看法。这是一个由中国之外的研究机构围绕中国民意开展的长期学术调查,其涵盖的地域范围包括中国大城市和内陆省份。令欧美国家惊讶的是,该调查的结论为,中国民众对政府有着格外高的满意度——95.5%的受访者对政府的表现“相对满意”或“非常满意”。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中国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政府的表现更加满意”。

  领导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一个话题是人权。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而您曾说,中国政府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权,这不仅体现在宪法层面的理论之中,也体现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现实之中,请您为我们详细阐述这一观点。

  鲁翊君:的确,中国政府对于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的法律文件上,更反映在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人权在中国得到尊重的最好和最显著的证明即是中国历史性地使8亿余人摆脱绝对贫困,中国人彻底告别了过去缺衣少食的生活。此前,世界银行定义的贫困线是生活费1.90美元/天。但是中国为此设定了更高的门槛,即2.30美元/天。要知道,在过去40年中,世界上70%的减贫发生在中国。中国在世界上是第一个以可持续的方式成功消除其领土内绝对贫困的亚洲国家,这一历史壮举赢得了全球民众的盛赞。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可以说,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无论对于中国自身还是全球的人权事业,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是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的联合起草国之一,协助扩大了《世界人权宣言》的保障范围。中国尊重并落实《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的包括工作权、经济权、社会保障权、参政权、民族自决权等在内的多项公民基本人权,并为生活在广袤疆土上的所有民族实现这些权利提供制度保障。

  如今,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在促进人权方面亦是如此。今年3月1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就落实《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几点建议。这些提议包括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发展权;关注新兴科技对人权的影响;保障弱势群体权利;摒弃对抗分裂,避免将人权政治化、工具化等。无论各个政府在其国家内部是否修订本国公民享有的政治与社会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所规定的公民基本人权在国际层面应得到普遍尊重,而非由美国、欧盟或任何其他国家或组织进行单方面阐释或修改。

  基于教育、科学和技术的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十年来,中国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际学界和媒体以“创造了一种令世界惊叹的速度”来形容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您认为这一成就的取得与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有何关系?

  鲁翊君:的确,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今天,中国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中国科技发展的优越性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国家层面精心规划和政策设计的产物。中国科技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级政府富有远见的科技政策指导,以及中国各大学术机构和团体鼓励实施科技创新计划的持续努力。

  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至今这一战略实施已接近30年。中共二十大报告重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科技自力更生并将其作为国家强盛之基,可以说,他的这一认知对于促进中国基于教育、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这种对创新目标的追求也在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受到重视。此外,“十四五”规划中有专门的篇章论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举措。

  “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报》:安全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人类的前途命运,是一项直接关系到世界和平的崇高事业。在世界动荡与不安、变革与矛盾交织的今天,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这一原则也构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涵。您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在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

  鲁翊君:必须明确的几个事实是: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也是五个核武器国家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

  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始终坚持以“劝和促谈”的对话协商方式推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以善意和友好成为热点问题的斡旋者。就在不久前,沙特与伊朗在北京实现了对话,宣布恢复断绝7年的外交关系。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协助历史上处于对立和敌对状态的大国实现和解,这一举动展示了中国在缓解复杂国际局势方面的外交能力,是一种“和平对话”的伟大胜利。同样,对于其他国际冲突,中国领导人也能够提出特定的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的建议。一直以来,中国尽自己所能避免军事冲突升级并防止世界级可能性灾难的发生。

  此外,谈及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的贡献,就不得不提起中国海外维和部队的故事。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中国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并不断加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度。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支持联合国改进和加强维和行动的6项承诺,在之后的5年内全部兑现。如今,一批批中国军人走出国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其中,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的“中国蓝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维和军人的风采。为维护和平这一人类共同愿望和崇高目标,多名中国军人在维和行动中牺牲,其英雄事迹令世人感动。可以说,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承诺具有示范效应。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安全。

  2017年,中国在红海咽喉要道吉布提建立了首个海外军事基地,但这一基地的性质属于港口型综合保障基地,与西方国家的侵略性军事基地截然不同,其目的不是针对任何国家,而是为中国在非洲的维和海军部队提供后勤补给,并保护深受索马里海盗困扰的红海国际航线和海上贸易安全。相反,美国在全球建立了800余个军事基地,其中有100多个基地是专门用以围堵和威胁中国。由于不愿受当地法律管辖且军纪涣散,美国的海外驻军给周边民众带来了深重苦难。如今,美帝国主义又试图通过北约将其霸权蔓延到俄罗斯边境,将战争重新带回欧洲,这造成了数十万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死亡,以及欧洲能源危机、难民问题和社会纷争的爆发。这场冲突的结果使得美国经济及军工复合体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并在几个国家激起了法西斯极右翼主义。

  全球安全倡议“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习近平主席从审视全球安全局势的高度出发,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旨在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并消弭国际冲突根源。您对这一倡议有着深入研究,您认为该倡议在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鲁翊君:我认为,全球安全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大理论拓展,表达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和对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生活在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而习近平主席用自己的行动助力这一世界性愿景转化为现实。在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地区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的背景之下,中国倡导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地为改善世界安全现状注入“正能量”。

  《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提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平安的钟声响彻人间”,这一对全人类和平愿景的描述令世界动容。整份文件列出了20个重点合作方向,各项内容相互关联、相得益彰,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彰显了中国推动铸剑为犁、安危与共的和平合作理念。尤为值得肯定的是,全球安全倡议在防范化解全球安全困境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行举措,因而可以有效弥补全球安全治理的缺陷。我相信,随着该倡议实施的不断深入,它必将为一个动荡和变化的时代带来更多的确定性,也将巩固基于多边主义的多极世界秩序。

  此外,该倡议特别强调,富裕大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负有尤为重要的责任。应坚决维护“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共识,并推动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值得肯定的是,在实施和落实过程中,全球安全倡议并没有忘记任何一个大洲:在非洲,呼吁国际社会向非洲主导的反恐行动提供资金和技术;在亚洲,支持和完善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和架构;在大洋洲,支持太平洋岛国落实《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在拉丁美洲,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积极践行《宣布拉美和加勒比为和平区的公告》承诺;在欧洲,支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乌克兰危机等热点问题。

  今天,中国为平息全球冲突、实现世界和谐共生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对于促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之贡献巨大。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其在联合国各机构中的参与度,也与伙伴国建立了包括政治和商业等领域在内的诸多全面性协议。从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到引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设,中国始终保持与周边邻国和远方国家的友好联系,不论其领土大小、经济实力与国家制度如何。中国也通过提出包括“一带一路”等在内的重要全球性倡议深度参与国际社会体系分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支持与真心认可。在国际层面上,中国已经证明了其吸引新的伙伴国的能力,许多国家希望成为以中国为引领的新型多极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一极。

  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在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基础上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诸多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实质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投资的扩大,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增长因素,不仅帮助发展中国家也帮助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缓解了当前全球经济大范围衰退带来的阴影。我认为,包括葡萄牙在内的欧洲国家都应主动加强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当前,美国威胁要脱钩世界经济,试图通过放大一些“战略摩擦”来遏制中国发展以维持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然而,我们可以预期,这一违背人心的意图将注定不会成功。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