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与主体:诗歌中的认识论启示
2022年05月25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25日总第2413期 作者:刘林平

  诗发乎情,也可以说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留下许多值得深刻思考的经典名句,其中一些具有认识论意义。

  登高望远,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常见主题。王之涣有诗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什么要登高呢?登高自然视野开阔,还可以超越遮挡。孟浩然有诗曰:“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王安石则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何景明有诗曰:“凭高千里视平芜。”秋高气爽,没有了云雾的遮挡,可以看得更高、更远,王阳明为之赋诗:“高秋更上九霄看。”

  登高自可望远,但平地也不能说就什么都看不到。罗隐有诗曰:“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山尖有山尖的风光,平地也有平地的妙处。平地上的道路往往容易被山遮挡,走过去就好了。王安石诗曰:“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更为经典地表现了这种意境。

  如果说,登高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宏观视角,那么,也必然有微观视角与之相配。李商隐有诗曰:“世界微尘里。”

  微观世界,首先就是日常生活。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是认识的基本功夫。庞蕴有诗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现代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人类学,侧重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仔细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得到“神通”和“妙用”的一个法门。而且,“运水及搬柴”不但是观察,还是参与,用现代社会科学语言来说,就是深度参与观察。

  日常生活涉及方方面面,周敦颐在《书舂陵门扉》中曰:“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开门关门中都有“乾坤”,可见世事留心皆学问。

  参与观察也不一定非要深度参与。王安石在《狼山观海》时感慨:“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是当宰相之人,居庙堂之高,他虽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但并不排斥放下身段,“遨游半在江湖里”,从而获得新的认知,进而“眼界开”。

  就观察视角写得最富哲理的诗,当推苏轼的《题西林壁》,其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认识论价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境界明显高于杜甫和王之涣。杜和王只描写了一个面向,就是高。苏则看到了多个面向:“横”“侧”和“远近高低”。一个面向的观察总是片面的,哪怕是在山顶。而且,苏轼还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的意思是要超脱,要摆脱自身的认知局限。

  作为主体的认知者认识事物,是冷静旁观好,还是参与其中好,这其实不是二选一的问题。程颢在《秋日偶成》中有三句诗表达了他的想法:“万物静观皆自得”“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道法自然,道通天地,静观可得,风云变幻亦可得。

  而耶律楚材认为,人只要觉悟了(“迷处无由逃绊锁,悟来何处不林泉”),就能得到广泛的认知(“纵横触目皆真理”)。当然,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认识是一个过程,真理也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发现真理。不过,我们可以把“觉悟”当作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

  认识不仅仅是视角的问题,主体可能更为重要。方干有诗曰:“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眼界,决定了世界的宽度。眼界,就是认识主体的具体体现。

  在佛教中国化的禅宗中,着重讨论了心——认识主体的问题。神秀的诗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它说的就是要保持灵台清明。慧能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按照慧能的说法,那么认识主体是什么呢?

  佛教讲觉悟。觉悟是什么呢?就是排除杂念,保持没有受到后天污染的赤子之心。空,是佛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空,就是排空自我,不带主观偏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空是对认识主体的要求。佛教向西方寻求真理,但从认识主体来说,真理不是外在的。张问陶诗曰:“蒲团清坐道心长,消受莲花自在香。八万四千门路别,谁知方寸即西方。”

  向内,反思自身,排空杂念,保持灵台清明;向外,从宏观到微观,以多种、多层和多维视角观察社会。这是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诗歌中得到的认识论启示。

  当然,从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认识社会至为重要。正如韩翃诗曰:“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