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提升全媒体时代社会学期刊传播力
2022年10月19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19日总第2511期 作者:毕素华

  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近日,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学学术发表与期刊建设研讨会暨第八届社会学期刊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学期刊如何突破传统学术传播瓶颈,利用新媒体手段提升社会学学术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如何在新的发展时期提升社会学期刊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社会学繁荣发展,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紧扣全媒体时代脉搏

  开辟传播新路径

  科技力量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移动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者与公众及时获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了现实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谢寿光认为,进入数字时代,学术知识生产、发表、传播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在万物皆数、万物皆媒的场景下,社会学的学术发表和传播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典提出,写作、出版、发表整个全流程,从数据收集到论文的写作、论文传播都会受到数字时代、全媒体时代的影响。要提升社会学的影响力,不仅需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更需要传播手段的创新。

  全媒体时代学术传播方式的变化,为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也拉近了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社会学研究》杨可谈到,在全媒体时代,《社会学研究》尤其强调通过微信公众号加强编辑部与作者、读者群体的互动。《中国社会科学》王宁认为,新平台的出现给期刊学术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各个期刊都在不断创新和拓展。最为明显和有效的探索就是公众号的使用及知识内容的多样化呈现,这些新颖的方式,不仅让本学科研究者眼前一亮,而且吸引了更多跨学科、交叉学科学者及社会公众的关注,实现了高质量知识产品的更广泛、更具社会影响力的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术传播的途径有所改变,但并未改变学术期刊的性质和基本特点。《青年研究》张芝梅认为,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各个刊物采取多种形式对学术期刊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但数字化并没有改变学术期刊的定位和使命,在传播形式创新的同时还需注意对学术成果质量的把控。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张莉认为,在全媒体时代更要注重中国式的社会学研究,学术期刊要从四个方面把控学术研究的质量。第一,深挖文史资料,返回中华文明深层结构展开学术反思;第二,注重全球视角的比较借鉴;第三,聚焦行动研究关注社会学干预自省;第四,关注现实抽象,从本土经验现象出发构建能够增进文化自觉的分析框架。

  坚守学术期刊使命

  推动高质量期刊建设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着社会学期刊传播技术的继替更新,还对学术期刊的使命和质量与时俱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媒体时代,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更离不开对学术争鸣、真问题发掘以及学科边界的关注。《社会学评论》王水雄认为,社会学期刊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术争鸣,但同时也需要避免学术争鸣的一些陷阱。《北京行政学院学报》魏新提出,学术研究要强调选题的“真问题”,找到学术研究的真问题。《学习与探索》张斐男提出,文章写作的跨学科交叉和合作不能够没有学科界限,需要保留一些社会学的传统,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科在学科的交叉、交流当中丧失了它原来独特的一些研究问题和它自己独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

  虽然媒介环境、传播技术不断变化,但社会学期刊的责任与使命始终不变。建设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每一个期刊人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杨典指出,各个期刊要共同构建一个真正的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术期刊共同体,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社会发展研究》罗婧认为,在学科的建设和培养体系当中,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互助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新华文摘》刘仲翔提出,新时代期刊的使命与担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第二,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第三,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第四,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中国社会学学刊》赵梦瑶谈到,讲好中国故事是社会学学术期刊的时代使命。王宁认为,期刊应该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让社会学研究成果更深入影响社会公众、广泛服务于社会建设。《学海》毕素华认为,作为社会学期刊,无论是专业刊还是综合刊,都是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展现载体。一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社会实践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彰显学术底色,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社会学类的学术期刊,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学学术期刊的功能和定位,强化社会学学科自觉,主动作为、积极谋划,确保自身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引导作用和学术引领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严把成果质量关

  直面期刊发展困境

  无论是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还是学术界的更新迭代,既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机遇,也带来诸种困境。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应不忘初心,从严把学术成果质量关做起。

  传播途径的开拓创新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时效性的重要保证,而社会学期刊论文自身质量则是实现学术传播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具有更高的学术判断能力和编辑素养。刘仲翔认为,学术期刊的使命和担当需要由学术期刊编辑去推动落实,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别人的要求为我们的自觉,学术期刊人要有实践自觉。《中国青年研究》陈晨认为,编辑在把控文章质量时需要大量的情感投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刘凡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期刊人的“三个努力方向”,即能够站在政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高度;能够拥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视角;能够具备研究性、判断性和运用性的能力。《学术月刊》朱颖认为,期刊编辑要具备六点自我修养:一是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二是加强法治修养、守住出版底线;三是加强道德修养,坚持以作者和读者为中心的办刊理念;四是加强文化修养,构建金字塔型的结构;五是加强数字化修养,迎接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六是加强审美修养,追求栏目或者刊物在内容编写上统一。《江海学刊》丁惠平也认为,期刊编辑要与时俱进,接受数字化时代的洗礼,用全媒体的思维方式来办好期刊和栏目。

  过去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学在几个传统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这种繁荣的背后也透露出越来越明显的危机。而新媒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危机感。《社会》李荣山认为,当前很多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形式上精致有余,但实质上开拓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内卷。《社会建设》卫小将提出,普通学术刊物存在一种双向的发展困境,即稿件多但是高质量稿件少,期刊的评价机制决定了期刊的稿源、稿件的质量。《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田丰也提到了类似的办刊困境,高质量稿源有限、高质量稿件偏少是束缚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视野》刘秀秀认为,当下社会学期刊的传播力度不够、流量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期刊编辑工作缺乏激励因素以及提升流量的成本涉及各方面协调因素。

  全媒体时代新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日益多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坚守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既要在学术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又要在学术成果质量把控上“永葆初心”,直面当前办刊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在加大学术传播方式创新的同时,严把学术论文质量关,传播优秀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在拓宽社会学学术成果传播广度、发出社会学时代之音的同时,进一步彰显社会学的学科生命力和影响力。这需要期刊界同仁立足中国社会学期刊发展实际,将自身期刊发展的小目标与中国社会学学科繁荣的大目标相结合,彼此间通力合作、协同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共同助力中国社会学开启新的时代华章。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学术传播专业委员会和《学海》编辑部联合主办,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青年研究》等近30余家期刊的社会学编辑参加了此次论坛。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学海》编辑部)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