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学理阐释
2020年09月09日 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9日总第2007期 作者:乔镜蜚

  

  党的十九大创新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它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方针、原则、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应新时代要求的中国外交方略。2020年7月20日,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在京成立。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开幕演讲中指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超越,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它传承并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并发展了新中国外交理论,扬弃并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应深入学习、全面领会。

  认清主流、支流和潜流

  因应中国外交的新形势、新机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研究》(张宇燕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版)创新性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表述为“一个基本判断——坚持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不动摇;两个战略目标——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抓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贡献人类共同价值”,并贯注以学理阐释和实践分析,全方位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问题意识、理论发展、大国作为等内容。

  新时代外交思想应当解决新时代面临的特殊问题。该书从中国国际环境和新时代中国国家利益内外两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契机、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书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归根结底所要解答的,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重要一员,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以及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重大问题。

  定位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判断世界大势,认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流、支流和潜流,是答好这份历史性考卷的基本前提。总体而言,和平与发展仍属时代潮流,全球和平稳定可控,但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多重力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中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冷战后“一超多强”格局,中国与区域乃至全球大国的关系呈现出新特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趋势不断加深。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的历史挑战和历史定位也有了新的阐述。中国需在充分认识到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环境和局部地区地缘政治博弈、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复杂局面的同时,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塑造国际环境的能力。

  维护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维护国家利益的工作,并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内涵、范围和原则有了全新认识。首先,明确了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次,为维护和发展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需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即坚持统筹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坚持统筹安全与发展,努力协调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维持长治久安的国内环境,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景提供必要的国际国内环境保障。

  新时代的外交应当体现新时代的大国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提出,适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外交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总体框架和核心要义。全书将其重要方针和理论创新,进一步凝缩为两个战略目标——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抓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贡献人类共同价值。

  体现优良传统和大国风范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是建立在新中国外交七十余年历史经验之上、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和大国风范的全新外交理念。它包含政治上结伴不结盟,经济上包容发展,安全上合作共享,文化上交流互鉴。以此为指导,在“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中,强调以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理念塑造周边环境,以正确义利观夯实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础,从而建立起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区别以往的新型国际关系,并借此为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核心概念。该书对比了西方传统国际关系描述范式,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大大超越“守成国—崛起国”和“均势—霸权”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话语体系,以及“非均势即霸权”的西方中心主义秩序观,深刻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独特的外交理念、文明古国的独特外交文明和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兼有的独特身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普遍安全,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伙伴关系、支持多边主义,坚持绿色低碳、促进可持续发展。编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从多个层面予以解读:从最易实现的利益共同体,到作为根本支撑和动力的安全共同体,最后实现哲学升华,构建人类价值共同体,层层递进,擘画出人类从繁荣和发展走向命运与共的设计蓝图。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新时期统筹改革开放、协调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创造和平繁荣的必要外部环境的国际战略,它既在地理上联通了亚非欧大陆广大国家同中国的关系,又是一个充分包容开放、互利共赢的协商体系,正所谓“来自中国,惠及世界”。从内涵而言,“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经济、金融、人员、基础设施方面的互通互联,但又不止步于经贸互通,而是要进一步追求民众之间的互通互信、文化的多元并包,进而造福中国与世界。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中国不断加深参与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推动多边主义外交、积极履行大国责任和担当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全球治理方案。这一方案包括:积极参与新兴治理机制,创建包容性新机制,促进新旧制度的有机融合,重视非传统安全治理以及参与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这一全球治理实践以旧有的治理机制为基础,寻求共赢的目标,以合作为途径,贡献中国智慧,容纳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等全球治理的新兴参与者的治理诉求和治理实践,使全球治理真正成为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利益的治理机制。

  符合国际道义和人类共同价值

  书中指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张和实践的理念基础,乃是中国主张的人类共同价值。它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天下大同”等对人类共同命运和睦邻友好关系的执着追求,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外交原则一脉相承,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包含三重底蕴:第一,维护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国策。第二,追求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坚持道义为先、先义后利的国家交往原则,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现实地位而形成的。第三,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尊重各国主权、保障充分尊重各国主权基础上的人民的自由,是中国对西方“人权高于主权”“保护的责任”等观念的有力驳斥,亦是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底线的坚持,是对新中国外交传统和实践的发扬和承继,符合国际道义制高点和人类共同价值。

  该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富含学理性的阐释,对于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美等大国关系和区域关系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有所启发。其一,中国引领全球抗疫斗争并积极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其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伴随其间的经贸乃至政治冲突,需以提纲挈领式的外交智慧和外交思想统领外交事业,以大国心态从容应对,化解矛盾。在这种形势下,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并梳理这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思维进路具有极为迫切的现实意义。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所提出的,基于中国独特国情、文明底蕴、历史境遇和现实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方案,为人类共同战胜危机,共建疫后团结协作、平等公正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学界应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和现实关怀,为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的中国方案贡献学理支撑,发出中国声音、传颂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