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流文化建设的理论遵循
2020年10月28日 10: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8日第2035期 作者:宗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遵循。第十一专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主要论述了文化建设问题,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两卷相关观点,笔者想谈一谈新时代主流文化建设方面的学习体会。

  第一,加强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倡导的、起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一个社会一定时期多元文化形态中的主流,它主导着这个社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体系,主导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和理想追求。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是多元文化。进入新时代以来,受全球化、互联网、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化多元化日益明显,我国文化呈现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发展态势,这也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文化发展常态。更为多元的文化类型一方面对主流文化形成补充,丰富我国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也和主流文化形成竞争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流文化的社会认同。比如:大众消费文化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主流文化所维护的道德秩序产生挑战;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对主流文化所推崇的现代价值观产生挑战;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主流文化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挑战等。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大力提倡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主流文化,使其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文化建设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主流文化建设要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我们的主流文化建设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引导人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社会主义文化是主流文化建设的方向,我们要警惕任何试图冲击和削弱这个方向的文化和思潮,因为失去文化自信,就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这也是新时代主流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

  第三,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他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他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新时代主流文化建设最广泛的文化共识,就是这些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成为防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渗透的保护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还能助力今天的文化建设,汇聚更多资源力量,形成独有的精神标识。

  第四,把握时代脉搏。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发言中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时代性,是新时代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属性。建设新时代主流文化,发挥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就要紧贴时代发展,跟上时代主题变换,把握时代脉搏,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尤其在2020年人类面对大规模疫情时期,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因此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要看到,我国在大规模灾难面前所具有的有效应对能力,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缘于我们的主流文化。把握时代脉搏,也是增强我国主流文化吸引力、发挥主流文化引导作用的一个契机。

  第五,重视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交锋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直接关系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新时代主流文化建设要正视和重视在互联网平台发生的这些变化,善用新的传播媒介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中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互联网平台上,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要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互联网平台“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才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

  第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新时代主流文化建设。在建设的同时,主动发现错误的观点和思潮,对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批判,才能抵御错误思潮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比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批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信史、真史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言论;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对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反击。当然,新时代主流文化建设的批判性,也包括批判吸收多元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之成为中华文化创新的元素。

  综上所述,把握这六个原则,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占据主流,起到引领作用,我们才能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立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