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考古学”点亮古人之夜
2023年03月29日 10: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9日总第2620期  作者:薛梅

  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夜晚逐渐消失的窘境。星星在城市的光辉中暗淡下来,即使在最晴朗的夜晚也只能看到最大、最亮的天体。人类在不久之前才具备用光征服夜晚的能力,而现在,大量人造光污染已经威胁到地球上的生命。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的睡眠更短、更深、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更高,从而可以拥有更长的活动时间以获取和传播新的知识技能。纵使人类被描述为唯一的“夜猿”,我们仍可能正在接近极限。“电灯虽无处不在,却并不聚拢。每个人都坐在自己台灯的光环中”,聚精会神地盯着自己的手机或电脑屏幕。考古学家简·布罗克斯鼓励我们“问问自己,光明对我们的阻碍是否比黑暗对我们祖先的阻碍更严重”。

  诚如18世纪的科学家利希滕贝格所言,“我们整个历史仅仅是醒着的人的历史”。然而,古代的夜晚真的是漆黑一片吗?古人又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尽管我们生命中有一半时间生活在夜间,但我们的考古研究更多是关于白天的。夜晚是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时间段,但它又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衍生出复杂的文化、行为和联系。

  《古人之夜——古代世界的夜间生活考》([美]南希·贡琳、阿普里尔·诺埃尔编,郭峥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古代世界。该书收录了20余位北美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属于“夜间考古学”这一主题领域的开创性集中研究。书中阐述了古人的就寝方式,夜间仪式与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与建筑、夜间生产活动、神话故事之间的联系等,“点亮”了被学者忽视的那片“暗夜”。

  书中每章均以一个特定的文明为背景。其中,第七章《白昼的夜:对比古代和当代玛雅与印度文明对日全食的反应》通过对玛雅文明和印度文明的研究,阐述了古人对日全食的想象和反应,从而揭示了他们在夜晚中的某些行为和思维方式。第十三章《点燃午夜的灯油:中世纪早期维京油灯的考古学实验》,探讨了维京人在夜晚如何点燃油灯并维持它们的照明效果。书中还介绍了不同文明时期的夜间生产活动,比如古埃及文明时期的夜间陶器制作、古印度文明时期的夜间布匹染色等。这些活动不仅证明了古人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了古人对夜晚的深刻认知和利用。

  书中质疑,人们把黑暗和夜晚联系起来,是否意味着对相关的知识视而不见?我们是否如此强烈地陷入把“能看到”放在首位的认识论中?由此,这一研究课题建议:通过研究夜晚或研究黑暗的考古学的框架,重新思考我们的考古领域和材料。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了解到属于夜晚的以及为夜晚服务的技术,远不止各种技巧和物品,它们本身也是不可或缺的隐喻和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要勇敢地接受夜晚,不要回避它。如果考古学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考古天文学,需要另一种方式来证明它有可能加强我们的考古学理解,那么夜间考古学就是这种方式。这扇大门打开了通向参与这些核心和关键的考古学主题和课题的新方法:研究阈限期、性别化的时间和空间,人类生命的转化体验,多感官的、体现性的、战略性的、重新定位的生活,改变的环境赋使,隐藏的同时也是启示性的宇宙力量,以及研究记忆和实践活动。这些新方法推动考古学成为一个更有想象力、更迷人的学术领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