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学理论展现研究模式创新
2023年05月10日 10: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10日第2646期 作者:翟鹿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以西释中”现象,中西诗学交流对话并不对等。《中西诗学对话》(曹顺庆、王超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11月版)从中国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诗学与西方当代诗学展开对话性阐释。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体对话与实证变异”是对比较诗学理论的剖析;下篇“专题对话与阐释变异”展开比较诗学对话研究实践。曹顺庆教授深耕比较诗学研究领域30余年,其一贯的学术研究思路是:在对中西诗学理论差异性问题的分析中寻求学术创新点。与这种研究思路一脉相承,该书既是对作者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一次系统性应用,也是在中西比较诗学领域转换研究视角、突破既有研究模式的一次创新性实践。

  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中西比较诗学是对中西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比较文学家艾田伯正式提出,70年代后期在中国兴起。书中总结,西方比较诗学研究存在两种基本观点:第一,中国诗学中没有西方诗学式的知识体系;第二,中国诗学话语无法与西方诗学话语进行跨文明对话。作者立足中国视角,研究中国文学思想如何影响西方文学思想,并成为西方文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变异形态。譬如,考察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等西方学者理论的中国渊源,尤其是他们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吸收和转化;再如,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阐释西方当代文论。

  变异学理论强调“异质性”与“变异性”。作者依托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深入分析了西方诗学思想在中国传播、接受过程中的变异现象,努力探讨中西方诗学思想在话语表述层面的异质性,研究这种异质性背后隐含的话语方式问题,最终目的指向实现中西方诗学的对话与互补。在论述思路上,借鉴刘勰《文心雕龙》中 “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的方法,依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将其灵活改造为“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探源以辨异”三条思路。

  面对西方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这两个具有鲜明异质性特征的文论体系,作者采用了话语独立、平等对话、双向阐释,以及求同存异、异质互补四大对话原则,为中西方文论的对话和互释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作者认为,只要在某一共同的范畴内或层面上,研究对象的差异性可以比较。全书进行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比较研究,诸如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互相阐释;沈约、钟嵘用以炼字的“工拙”,与英美新批评的“张力”的互相比较;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味外之旨”,与西方现象学批评中的“未定点”的对照解读等。总之,作者努力探索打通中西方诗学思想的一个契合点,进而为中西方读者提供二者均可接受的理解和阐释。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