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西传推动西方医学发展
2019年08月30日 08: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30日第1768期 作者:黄光惠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灵枢》《素问》两部分组成,居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该典籍在黄老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学之祖”。《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今中外有约十个不同译本对《黄帝内经》的部分或整体进行译介,这些译介活动不仅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推进西方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良好互动。

  早期对《黄帝内经》部分译介

  波兰传教士卜弥格是第一个介绍《黄帝内经》的欧洲人。卜弥格不是直接翻译介绍《黄帝内经》,而是读懂理解了这部典籍,然后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主要思想理念。1658年,他在暹罗王国为自己的《医学的钥匙》撰写《前言》时提到他要向整个欧洲提供一部著作的纲要,他所指的著作就是《黄帝内经》。在谈到阴阳这一对概念时他解释说:我们的医生通常说的温和湿的因素,中国人称之为阳和阴。阴阳是所有物质形成的基础。中国人还认为,气是阳的载体,血是阴的载体。从阴阳两个概念出发,又会产生如出生(产生)、缩小(消失)、太过、不足等其他概念。他在书中也谈到阴阳五行理论在身体内脉搏跳动的表现,并告诉读者,中国医学已经发现并长期运用这一规律,这些内容可见于《黄帝内经》之《灵枢·五十营》。卜弥格提到中国医生们有自己的中国哲学理论为依据,并且都反映在一部称为《内经》的最古老的法典中,这本古书有162章。依此可见卜弥格完全了解了《黄帝内经》的哲学基础。除此之外,他还是第一个展开中医和西医比较研究的传教士。卜弥格在《耶稣会卜弥格1658 年在暹罗王国给医生们写的前言》中两次将西医和中医进行比较,他希望能引起欧洲医学界对中医的关注。

  虽然卜弥格对中医进行过一定的传播,但真正对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开始译介始于1925年。这一年,德国人珀西道森节译《素问》,并发表在《医学史年鉴》上。在当时以西医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发表这一论文,开启了中医学理论传播的先河。此后,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黄雯历时十余载,于1950年选译了《素问》的重要章节并加上评注,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同一时期,美国医史学家爱尔萨·威斯当时正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她于1945—1946年完成《素问》第1章至第34章的翻译和评注作为她的博士成果。1949年,威连姆斯和威尔金斯出版社首次出版她的译著。虽然她只翻译了《素问》第1章至第34章,但这已是《黄帝内经》首部较完整的英译本。威斯当时面对工具书缺乏、直接翻译古文等困难,确定翻译原则为:“只翻译《黄帝内经》的内容大意,而不去深究字义。”她在前言中写道:“这部典籍的翻译,仅代表自己作为医史学家的方法,并非汉文字学家的方法。希望自己的初步研究能成为对该书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尤其特别关注众多语言学问题。”她的译作全书除引言、前言、目录、致谢之外共有260页,分为简介、附录、参考文献、译文、索引五大部分,其中简介就长达76页,分析了《黄帝内经》的内容,解释了相关哲学、宗教、物候等知识,介绍了《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并附有24幅图。威斯的译著出版之后,《科学》《内科学档案》《美国医学会会刊》《加州医学》等权威杂志均给予较高评价。虽然威斯的译著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一定缺陷,但作为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素问》英文译本,还是比较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她在译著附上丰富的简介和注释,比较便于西方人阅读,对日后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

  威斯在后来修订再版时写道,自1949年《素问》出版之后,这些年来中医以惊人的速度传遍西方,她意识到来自遥远的中国的中医思想和历史在当今知识体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超越她之前所秉持的史学意义。

  对《黄帝内经》全面翻译

  20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在中医药和针灸疗法方面交流日渐频繁。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专家制定针灸名词术语的英译标准,更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中医名词术语工具书编写,这一时期也出现对《黄帝内经》更加全面完整的翻译。加拿大籍华裔中医师吕聪明组织人员历时近10年,于1978年完成了《黄帝内经》《难经》全集的译著,并阐明翻译的原则是,保持原文的连贯性以及与中国医学的现代理论一致。此后,在美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师倪毛信,于 1995年完成《素问》全文编译出版。吴连胜、吴奇(父子)也是在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他们于1997年12月完成《黄帝内经》的全译本,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译本荣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最高荣誉金奖。这几位译者主要从一名临床医生的角度,把《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进行编译,体现这本中医典籍对疾病防治等有一定的医学作用,其预期读者为对中医感兴趣的普通大众。他们的译本有迎合西方读者的兴趣,把自己对原著的阐释融入译文,以一种较为轻松的笔调对《黄帝内经》进行释译,可读性较高,虽然有存在对原文本改写较大,不注重语言和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等缺点,但他们在促进中医对外传播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医、针灸等相关书籍在西方的出版发展迅速,尤其在美国更为显著。同时,国际上对《黄帝内经》的翻译也进入更加全面和完善的阶段。德国人文树德,其一生致力于中医学(史)的研究,努力向西方系统介绍中医的悠久历史及现状。他主持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课题于1991年立项。他极其重视《素问》各方面价值,精心挑选藏书于台北中医药研究所的宋本的影印本,即明刊本的复拍本为底本。通过国际合作,历时十余年,他陆续完成该课题研究。2003年《黄帝内经素问——古代中国医经中的自然、知识与意象》出版,此书不仅系统介绍了《素问》的历史、命名、版本及注家等内容,还深入评价了《素问》的自然观、人体观、疾病观、养生思想、各种治疗法则以及五运六气学说。该书医、史、文价值三方并重,且全面反映并大量吸收历代与当代《素问》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把翻译和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2008 年《黄帝内经素问词典》出版,此书列出《黄帝内经素问》1866 个单字,组合词汇8800 余个,并注出相关的英文意义。2011 年,该系列著作的最主要部分《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出版,文树德严格按照西方语言学标准翻译了《素问》全文。可以说,文树德的《黄帝内经素问》课题的系列成果为在西方世界传播中医理论的精髓发挥巨大的作用。

  李照国教授从事英语教学同时也学习中医,专注于翻译和研究中医经典著作。2005—2008年他完成了《黄帝内经》的译本,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李照国的翻译坚持两个原则,那就是“与时俱退,立足实际”及“译古如今,文不加释”。他在翻译中力求保持原文内涵,对基本概念采取英译加文内注解或文后注释的方法。他的译本还注意保持语句精练,句型排列对仗以保持古文的句型特点。他的译本与其他译本不同的是,比较重视语言以及中医传统中医概念的保存与传承,积极体现文化自信。但文中注释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阅读体验。

  经过长期的交流传播,中医药在世界的影响力也逐渐在提升。201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IAC)召开第十次会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中医古籍文献《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评审委员会高度评价这两部古籍的独创性及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两部作品入选对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国传统医药典籍文献进入世界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成果。据美国《自然》杂志报道,中医将被纳入到最新版的全球医学纲要中。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中,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并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并“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在中医学西传的过程中将中医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认知语言学视域下中医阴阳概念隐喻及其英译研究”(JAS16094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