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哲学创建应基于时代变迁
2019年10月18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8日总第1796期 作者:孙伟平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休戚相关。而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宏观地看,当今时代正在发生重大的、引人注目的变化,这决定了哲学也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自己的形态。

  智能时代对哲学提出新问题

  随着信息科技、智能科技、生物科技等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脑、手机、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广泛应用,社会正在快速信息化、智能化,人类正在迈入一个新颖、别致的智能时代。

  迈入智能时代,社会生产方式、组织结构、治理模式、生活方式等,都正在被迅速、彻底、全方位地改变。在社会大变革过程中,人们获得了新的虚实结合的活动空间,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深度、广度得以实质性拓展,人们的能动性、自由度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咀嚼现实,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的变革,一种新型的技术社会形态——“智能社会”正向我们走来。

  智能时代和“智能社会”的到来,极大改变了哲学的理论视野和实践基础,对传统哲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还不能简单地划入意识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物质和意识的二分对立。“电脑”的发展、“机器思维”和智能化革命,导致既有的意识或思维理论显得既陈旧又苍白。社会生产的全球规模的分工协作,虚拟实践、虚拟交往的出现,改变了实践的内在结构和基本形式,导致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方式明显变化,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等之间的原则界限已经模糊。信息、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并广泛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导致生产力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同时,传统产业日益信息化、智能化,信息产业、智能产业强势崛起,知识经济正在快速扩张,传统的资源观、资本观、劳动观、价值观、财富观、权力观等都在发生改变。虚拟家庭、虚拟族群、虚拟社区大量涌现,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也可能出现,社会组织方式正在明显重构,传统的以地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面临困境,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在交流与撞击中剧烈变化。社会形态正在变迁,“后工业”的“信息社会”“智能社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其与工业社会或现实社会的关系需要厘清……具有冲击力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显现,成为当代哲学把握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理论生长点。

  直面全新的时代、全新的实践基础和全新的问题,既有的哲学理论,包括社会历史理论面临着尖锐的挑战。现代社会流行的哲学理论主要是在工业时代创立的,有些甚至来自农业时代,是工业时代甚至农业时代的“时代精神”。这些理论虽然仍具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和精神意义,但是其理论视野、具体分析框架和方法已显陈旧,难以合理地说明和解释智能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现象。哲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已经是大势所趋。当然,这种发展、创新不是简单地反对既有的理论,更不是要“割断”历史、抛弃既有的理论,而是要根据智能时代、“智能社会”的发展,针对新实践、新问题的特质,自觉地发明新的理论框架,提出新的理论范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贡献新智慧,为时代变迁中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人们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全球化时代为哲学带来新挑战

  与社会的快速信息化、智能化相联系,当今世界正在迈入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深刻互动的“全球化时代”。随着新型交通运输工具、信息通信工具的不断研发和广泛使用,包括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万物互联”,世界正在“变小”,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特别是随着资本的全球逐利和商品经济的扩张,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打破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整个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越来越强,同时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益普遍化。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目前全球化早已溢出经济领域,广泛辐射到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人类面临的一些新老问题,都正在演变成影响世界各国、决定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以否定的形式强化了世界的一体化和相互依存性,要求人们立足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系统地思考问题,协同解决问题。尽管马克思敏锐地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但目前全球化的深度、广度以及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全球化对于人类公共利益和协同发展的诉求,是与过去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视野,提出了如何适应开放社会、整合公共利益、实现包容性发展、通过解放人类从而解放自我等新课题。

  当然,尽管普遍交往和全球化加剧了世界一体化趋势,但迄今为止,世界远没有被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目前情况下,我们似乎尚未看到真正整合成有机整体的希望,因为世界并不存在全球多元、多层次价值主体共同的生活基础、同质的实践体验,利益和需求上的多元差距也时时突显。如果在条件不成熟时强行进行整合,那么无异于对弱势主体的暴力。

  在日益开放的多极化世界中,在主体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前提下,冲突、对抗往往意味着互相抵消、互相损害、两败俱伤,因而寻求主体际具有约束力的共同价值规范,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成为各价值主体的共同利益和需要之所在,也应成为各价值主体自觉自愿的行动。为此,必须超越“井底之蛙”的视野,抛弃傲慢自大的心态,以相互尊重、宽容、谅解的态度,通过主体际全面的交往、沟通、理解和对话,打造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实现以双赢、共赢为目标的合作。这一切上升到哲学层面,要求人们摒弃一元化、居高临下的“教化哲学”,倡导一种“坚持主体际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寻求价值共识”的“对话哲学”。只有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对话,才是主体际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增进感情、消除偏见、达成妥协、寻求共识的有效手段。

  总之,面对智能时代、全球化时代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当代哲学必须勇于自我否定,立足时代主题的重大转移和时代内容的创新性转换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及时解答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概括时代精神中的新内容,发掘其中富有革命性的新内涵,并与时代和社会深刻互动,努力建设一个社会公正、个人幸福的美丽新世界。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