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彰显区域特色
2024年04月30日 1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30日第2883期 作者:蒋金法 盛方富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采用单一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为我国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注重区域特色

  不同区域在要素禀赋、创新能力、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作为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生产要素构成与组合,具有显著的区域烙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的新质生产力,依然是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只不过其要素特质伴随时代演进、发展阶段以及生产关系变革等综合作用,呈现出更具时代前沿性、延伸拓展性、开放融合性等特征的现代化特质,具体体现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等新型生产要素构成及其优化组合。根据经济地理学理论,人流、物流、技术流、商品流、信息流等的交汇融合发展都是在具体的区域范畴内进行的,故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等新型生产要素具有显著的区域烙印,即不同区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异质性,也就客观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因地制宜。

  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而科技现代化的推进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层面。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意味着我国区域科技能力梯度差背后蕴含的科技创新、科技辐射、科技迭代等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故不同区域在科技强国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功能与作用必然具有异质性。并且,伴随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速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和能力在双向梯度转移过程中,区域科技能力也将在融合互促中实现整体水平跃升。这种主要因科技创新能力梯度差引发的区域发展梯度差,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表征。

  作为新质生产力承载主体的产业体系,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产业是生产力的承载主体,生产力的能力需要通过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催生的产业体系来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形态产业发展所承载的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全球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这种因产业发展进程快慢、产业层次高低各异而呈现出的生产力水平差异,同样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区域产业发展既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深深地烙上所在区域的综合禀赋条件变化,两者往往相互交织叠加进而驱动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向前演进。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产业载体,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产业基础等的差异性以及演进路径的异质性,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类型、结构、层次、技术、链条等千差万别,进而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模式等具有区域特色。

  以一域发展之实效为全国发展添彩

  区域经济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持续优化重大生产力区域布局,谋划和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国各地突出优势、服务大局,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这个底图上谋篇布局,竞相争先、开拓创新,以区域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助推生产力水平的总体跃升,为激发、释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尤需激发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对于发展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就怕来个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如此,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更不能千篇一律、模式化。由于各地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条件等存在差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可能采取一个标准、统一模式、一套体系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对“实事求是”科学内涵的生动诠释。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处理好区域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接续关系、区域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适配关系、区域新质生产力与其他区域新质生产力之间的衔接关系、区域新质生产力与全域新质生产力之间的作用关系等,这些关系本身就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底座”,是一项事关长远的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谋划。这项变革性部署“大厦”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添砖加瓦,都离不开全国各地在竞合协调中实现探索创新。并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破解区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将自身置于整个国家版图中、放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来定位思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政策、方案等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在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强化区域协调融合发展,从而以一域发展之实效为全国发展添彩。

  锚定发展全局与错位发展并重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因地制宜、体现区域特色。

  锚定国家发展全局谋划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洞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而作出的重大部署安排,各地需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担当与格局,服从并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一盘棋”的总体谋划,立足本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与定位,以及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的优势与位势,有选择有步骤地推动本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加强跨区域衔接、联动与融合发展,为全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立足区域实际实现错位发展。立足比较优势,善于错位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动态梳理制约本地区资源要素流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堵点卡点,适时分析阻碍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与制约瓶颈,明确本地区在“全国一盘棋”中的方位与定位,进而开出适宜本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处方清单”。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是改革与发展同频共振的有机整体。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来说,各地区应以深层次改革为牵引,积极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确保各类经营主体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同时,着力构建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篇章。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