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彰显中华文明和平性特征
2023年11月22日 11: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2日第2778期 作者:傅清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述和概括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客家土楼为主要代表的古代客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典型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特征。客家文化是植根于古代中原地区的传统汉族文化。客家是汉族的支系,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唐末以及南宋末又有大批汉人渡江南下,客家先民经过多次迁徙辗转至江西、福建以及广东东部和北部,与当地原住居民交流并融合,逐渐出现了一个新的民系。这个民系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住居民,这一称谓亦成为这部分汉人的通称。南宋时期,江西、福建以及广东东部和北部等地的南迁汉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也形成了客家方言,标志着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正式形成。据考证,“客家”称谓在明代中叶已经出现。

  据统计,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大部分分布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另外约1500万客家人散居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客家文化已成为联系中国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乃至世界华侨华人的重要纽带。客家文化强调和谐、统一,其文化元素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建筑、客家山歌、客家诗文、客家饮食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中客家建筑,即我们常见的土楼是最具特色的建筑。

  “中国最特别的民居”。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这种被李约瑟称作“中国最特别的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龙岩永定区、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别具特色,形态各异。其中最古老的当属永定区的馥馨楼,据考查,它至少有数百年历史。

  土楼一般采用传统的夯土结构,由沙质黏土、杉木、石料等材料建筑。据考古发现,这种夯土技术最早见于殷商时期。土楼土墙的原料以当地黏土为主,掺入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其他材料,以增加其黏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使其更为坚固。经过反复夯筑,土墙非常坚固,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土楼的布局和中原传统的古代居民建筑布局相似。长方形的土楼往往类似古代宫殿的建筑,具有中轴线。围合的土楼由于外墙坚固,更具有防御功能。明朝中期,福建倭患最为严重,当地居民建造土楼,既是因地制宜,也可防止外贼入侵。

  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样,土楼一般坐北朝南、背风向阳,这种朝向的好处是冬暖夏凉。土楼内一般建有天井,既增加采光,也可以聚气,与传统的中式四合院有异曲同工之妙。土楼的形状外圆内方,既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外圆内方、圆融规矩、天人合一的韵味,也体现了根植其中的“和”文化特性。

  土楼“和”文化特性。客家土楼的“和”文化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它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信仰、社交和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家庭和亲情。客家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这与中国的“和”文化中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强调相吻合。孝道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传统上将尊敬父母和长辈视为社会和谐的体现。他们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孝道和尊敬父母、长辈是福建客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维护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强调社群和团结。福建客家社区强调社群和团结的重要性。在社交和互助方面,客家人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庙会和节庆等,这有助于加强社会联系和互动,维护社区的和谐。在客家社区,人们通常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农业和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种团结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

  传承习俗和团结。福建客家社区有许多传统风俗和习惯,如祭祀、宴席礼仪等,这些习俗有助于促进社区内部的团结和谐。另外,客家人的婚礼和庆典是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活动,强调团聚与和谐,婚礼常常是家庭和社会的盛大庆典,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联合与和谐。福建客家社区庆祝一系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通常是家庭和社区团聚的机会,反映了客家人对和谐家庭生活的追求。

  追求平衡与和谐。客家人的艺术和文化传统注重和谐与美学,客家歌谣、戏曲、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表达了情感、故事和文化价值观,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平衡与和谐。在宗教和信仰方面,客家人信仰多元,包括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等,这些宗教和信仰体系都强调内在和谐、平衡和精神宁静。

  客家的“和”文化在家庭、社群、节庆、风俗和艺术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一文化观念强调和谐、协调、团结和共同体,为福建客家社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身份增添了深厚内涵。这种文化对于维护社区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强化社交网络和家庭联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和”文化的意义。在文化传承方面,“和”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景观,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在社区和谐与稳定方面,福建客家“和”文化强调家庭、社区和社群的和谐,通过强化这些关系,有助于社区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在社会价值观与亲情伦理方面,客家文化传统强调亲情、孝道和互助价值观,有助于塑造个体的道德和伦理观念,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方面,福建客家“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可以促进文化多元性和交流;在文化创新与发展方面,它可以激发文化创新,它的独特性和价值观可以激发新的艺术、音乐、文学、电影等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力和吸引力;在旅游与经济发展方面,客家土楼、客家美食、传统庙会等都有潜力成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和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客家文化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发展福建客家“和”文化有助于保护、传承和丰富中国文化传统,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它为个体和社会提供了道德和伦理指南,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与平衡的社会关系。同时,客家文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作出贡献。

  (作者系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