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
2019年10月21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1日总第1797期 作者:单小曦 于宏英

  新媒介文艺指的是依托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媒介进行生产、传播、消费,并因此形成自身特性的文艺形态和文艺活动。提出并切实开展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是对新媒介文艺“中国现象”的理论回应,是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

  重视“中国现象”

  西方新媒介文艺于20世纪60年代萌芽,在90年代获得长足发展,于21世纪走向繁荣。中国新媒介文艺的出现比西方晚40余年。但在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持续进步、文艺生产力不断释放、网络用户日益壮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新媒介文艺已实现对西方的弯道超车。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超过4亿,网络视频用户超过6亿,网络音乐用户达5.5亿,网络游戏用户有4.8亿。这些网络用户大多可归为新媒介文艺用户。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已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网络文艺生产和消费体量之最。

  在文艺类型方面,中国新媒介文艺已开拓出网络文学、数字影视及动漫中的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科幻·灵异、美文·同人等多种类型,各个类型之下还有种类繁多的二级、三级子类别。此外,中国新媒介文艺开创了付费阅读、浏览模式。该模式起于网络文学,而后迅速蔓延至网络视频、动漫、游戏等领域,成为新媒介文艺普遍采用的消费模式。

  近年来,中国新媒介文艺产业化发展产生了世界影响。以前人们一直强调中国网络文学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实,整个中国新媒介文艺产业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世人瞩目。中国新媒介文艺创造出网络文学IP开发与影视、动漫、游戏等之间的跨界联动模式,为世界新媒介文艺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从域外影响来看,中国新媒介文艺海外传播效益显著,新媒介文艺已成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些成就集中起来,使中国新媒介文艺成为一种活力充沛的独特文艺生产现象。我们将之概括为新媒介文艺“中国现象”。

  虽然中国新媒介文艺发展迅猛,成就显著,但国内关于新媒介文艺的研究却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新媒介文艺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媒介文艺的“中国现象”,西方批评家很少对中国的新媒介文艺现象和作品发表评论,西方新媒介文艺史研究很少将“中国现象”纳入考察范围,西方新媒介文艺产业化研究也很少对中国新媒介产业发展作出令人信服的总结。更为严重的是,新媒介文艺理论本应从世界性文艺现象中归纳出超越国界、具有普遍性的命题,但目前西方各种新媒介文艺理论观点、命题,多数是在新媒介文艺“中国现象”缺席的前提下得出的。比如,中国网络文学IP开发及其与影视、动漫、游戏之间的联动关系,使文艺文本、形态、生产等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但在西方的超文本理论、数字文学理论、网络艺术理论中,基本看不到对这些变化的思考和研究。

  深挖学术价值

  新媒介文艺“中国现象”在西方学术研究中的缺席,既暴露了西方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局限,也为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超越西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放眼世界新媒介文艺发展格局,立足新媒介文艺“中国现象”,全面把握中国新媒介文艺发展特质,总结中国新媒介文艺在当代的发展规律,构建中国新媒介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是当前中国文艺研究界的紧迫任务。为此,我们提出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这一课题。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学术价值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面对迅猛发展的新媒介文艺潮流,及时而明确地提出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这一课题,可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直面重大现实问题,抓住新的发展契机,创造新的理论增长点。同时,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将克服印刷文化研究的范式局限,积极呼应数字新媒介变革,紧跟“数字人文”学术发展潮流,实现从“书写—印刷”文化研究范式向“电子—数字”文化研究范式的转换,为中国当代文艺研究取得新突破创造条件。

  第二,开展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吸收前人关于中国新媒介文艺的专题性研究成果,可将之整合提升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确立中国新媒介文艺批评、中国新媒介文艺史、中国新媒介文艺产业化、中国新媒介文论话语建构等学科分支及由这些分支构成的学科整体结构。这种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可将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深化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能够凸显新媒介文艺“中国现象”,推动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走向世界。开展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应立足新媒介文艺“中国现象”和数字时代的“中国经验”,广泛吸收国内外新媒介文艺研究成果,从而为推动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走向世界作出贡献,为世界新媒介文艺研究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第四,研究中国新媒介文艺,需从新媒介文艺自身特质出发,结合新时代中国文艺价值导向要求,研讨中国新媒介文艺在批评实践、文艺史书写、产业化研究和理论建构中所需的评价体系,并将这一评价体系运用于相关研究中。由此可对中国新媒介文艺创作、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价值失范现象起到提示、警醒乃至矫治作用,引导中国新媒介文艺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彰显社会意义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适应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要求,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互联网、新媒介催生出新的文艺现实,带来文艺观念、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正是建立在这一现实基础上,并努力担负起评价、研究这一新文艺现实的重任。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优秀新媒介文艺作品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对当前网络空间中那些低俗的、模式化的、平面化的产品予以专业性批评、批判,有助于形成正面的价值导向,最终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可成为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所选择的是目前国内外学界都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立足新媒介文艺“中国现象”,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为中国当代文艺研究超越西方、走向世界创造条件,从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研究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可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家软实力提升。在当今世界,通过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多种文艺形式向世界传播本国文化,已成为各国共同采用的文化发展战略。在这方面,中国已具备良好基础。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当前中国新媒介文艺热点现象的研究,探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媒介文艺形式有效结合的途径,讲述深植于中国经验的“中国故事”,为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还可促进新时代国民素质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以网络、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介,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媒介环境”。这种环境普遍存在而又不易察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介文艺传递的信息、内容对当代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的世界认知、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需全面审视中国新媒介文艺创作、生产活动,对新出现的各种现象、作品予以及时评判,坚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从而为提高国民素质、健全人格养成提供助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18ZDA28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新媒介文论话语建构研究”(18BZW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