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助力精准扶贫新路径
2020年11月26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6日第2056期 作者:孙荣欣

  2019年以来,直播带货日益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新形式。尤其是在今年疫情影响下,直播带货能够依靠直观的画面、便捷的沟通、实惠的价格,架起消费者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有效打开销售渠道,助力各地扶贫增收,因而受到众多主流媒体和党政干部的重视。

  媒体集体发力直播带货取得亮眼成绩

  今年4月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多端口举办公益直播带货活动,从主持人朱广权与网红主播李佳琦强强联手的“小朱配琦”,到康辉、撒贝宁等“四大名嘴”组合成的“央视boys”,无不取得了骄人的销售成绩。4月6日,“小朱配琦”《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直播,在历时两个小时的直播中,推荐了十几件湖北当地产品,上架即被“秒光”,销售总额达4014万元。“小朱配琦”这个临时卖货组合还登上当晚微博热搜的第一名。4月13日晚,《人民日报》携手网红主播薇娅推出“湖北冲鸭”公益直播。所有鸭脖鸭掌等均一上架就秒光。

  省级媒体同样是直播带货的主力军。6月12日晚8时许,由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与长城新媒体集团联合主办的“河北省农产品线上销售直播系列活动”在长城新媒体集团冀云融媒体中心启动,河北7个县区、13个市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负责人面对镜头代言推销家乡农副产品。截至当晚活动结束,多平台累计观看直播超5000万人次,累计销售额达1.15亿元。

  直播带货用新模式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力量,有效解决了农民难题,为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坚持公益定位 明确努力方向

  主流媒体直播带货屡创佳绩,有其深层次原因。一是在今年疫情背景下,主流媒体和亿万网友“为爱下单”,主动为遭受疫情困扰的湖北同胞分忧解难。他们购买直播推荐的产品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包含了对农民兄弟“拉一把”的爱心,所以下单非常踊跃。二是有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背书。相较于其他媒体,网友对主流媒体有着更高的信任度。主流媒体会选择推荐高质量的商品为农民排忧解难,所以容易形成品牌效应。

  目前的主流媒体直播带货属于公益性质,目的是体现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经济快速回暖,所以可以避免个别网红带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长远来看,主流媒体必须坚持以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为指导思想,才能使直播带货保持长久影响力。找准定位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多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使直播带货走得更远。

  提高直播质量 实现长远发展

  直播带货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表示,“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并在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的直播平台前,亲自点赞当地特产“柞水木耳”,被称为“史上最强带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直播带货将成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的重要手段,这也对直播带货如何更好地吸引受众、提供优质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流媒体直播带货可以在制作上不断改进提高,实现持续发展、形成固定品牌。

  一是丰富直播形式。目前,直播带货大多形式较为单调,可视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媒体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6月7日晚,湖南卫视推出了《出手吧,兄弟!》扶贫直播特别节目,综艺、访谈、直播带货等各种元素有机嫁接融合,整场节目中丰富的互动和嘉宾表演增强了直播带货的观赏性、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受众的收视体验。受众在了解湖南当地富有特色的农产品的同时,坚定了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

  二是丰富直播场景。主流媒体有着强大的采编队伍和采访能力,完全可以应用到直播带货中,使直播场景更丰富、更有吸引力。直接走到农村的田间地头,让受众看到农产品生长的第一现场,并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走进农民家中,看看农民的生活场景,讲讲农民脱贫攻坚的故事,听听农民的心里话。相信这样的直播会更有感染力,引起网友的更大共鸣。

  三是丰富直播嘉宾。主流媒体在嘉宾邀约上可以展现优势。5月19日,河北新闻网邀请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的李保国的爱人、全国人大代表郭素萍担任带货嘉宾,直播销售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前南峪板栗等太行山区的特色产品。这些产品大多是李保国生前大力推广并悉心指导过的,所以,郭素萍的出现对直播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对网友也有更强的号召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