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文艺批评观的理论内涵及当代意义
2023年02月06日 09: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6日第2583期 作者:王欢欢

  文艺批评观是指鉴赏和批评文艺作品的立场、方法和标准。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按照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对文艺作品进行判断,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确定了基本的价值立场和批评标准。然而,在实际的批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常常被人们视为考察作家作品社会历史背景的外在批评。同时,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新历史主义盛行,在部分文艺批评者那里,历史成了一种内含着想象、隐喻和虚构关系的文本,历史主体、历史真实、历史理性等被解构。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恩格斯文艺批评观的理论遗产,激活其当代价值,发挥其在文艺批评实践中的作用。

  首先,文艺批评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文艺创作和作品得失优劣的一种评价,文艺批评的价值立场在文艺批评实践活动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属性由经济基础决定,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制约,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的意义和价值不能通过自身显现出来,需要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系统及价值体系之中,在比较的意义上得以确定。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就是以这种唯物史观为价值立场的,他将文艺放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体系中,看其是否站在进步阶级的立场上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例如,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批评拉萨尔创作的历史剧《济金根》违背了历史事实,歪曲了16世纪20年代德国的现实关系,把骑士暴动看得高于平民运动,并竭力歌颂骑士暴动的代表人物,没有反映出骑士暴动的真实目的。当下,部分文艺作品及文艺批评也存在类似问题,历史在这些作家和评论家看来是碎片化的存在,他们偏重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对社会生活的描写扑朔迷离,从而无法呈现历史的真实。

  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体系中,无产阶级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历史的主人公和创造者。恩格斯以无产阶级的价值取向为批评立场,要求作家尤其是有进步倾向的作家,在作品中应该多塑造一些无产阶级形象。例如,他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书信中提出:“工人阶级对他们四周的压迫环境所进行的叛逆的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做人的地位所作的极度的努力——半自觉的或自觉的,都属于历史,因而也应当有权在现实主义领域内要去占有一席之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19世纪80年代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并用行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而无产阶级的形象在文艺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因此,恩格斯倡导作家在作品中应该多歌颂无产阶级战士的先进事迹,突出表现他们的历史主动性和英雄气概。当下,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文艺作品理应让人民群众成为主角,并真诚地赞美他们身上真善美的积极面向,才能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勇气和信心,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变革。

  再次,恩格斯强调针对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应按照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对其全面考察。文艺具有意识形态的一般属性,但与法律、政治、宗教、哲学等相比,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审美属性。恩格斯根据文艺的这一特殊规律提出,要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进行文艺批评,并将之视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他反对作家将自己的思想倾向性与情感倾向性强加给作品和读者,反对作者夸大自己的主观性、违背生活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创作行为,主张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文艺批评标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确立了基本标准。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中,“美学的”和“历史的”这两个批评维度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以文艺作品整体为对象,以文艺的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为依据。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认为美学批评就是艺术标准,历史批评就是思想标准,又不能机械地做出“第一”“第二”之分,更不能将它们对立、分裂开来,从而陷入庸俗化、简单化的批评泥潭。当下,部分文艺批评实践夸大文艺的审美性,分裂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甚至把历史批评视为对审美批评的干扰,是不可取的。

  最后,恩格斯的文艺批评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直接针对当时某种错误的社会历史思潮,对作品进行有的放矢的分析和批判。例如,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通过批判以卡尔·倍克为代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从抽象的人出发,用泛爱主义的概念掩盖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虚假行为,廓清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对文艺创作的思想误导,从而为文艺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应加强实践品格,改变文艺批评不及物,偏于理论化、片面化的倾向,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以上对恩格斯文艺批评观的理论辨析可以看出,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导向,在批评实践中从美学和历史两个维度出发,全面研究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文艺批评。恩格斯文艺批评观所体现的观念和方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首先,它启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点,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客观、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准确把握历史的走向和趋势。其次,文艺批评的主体是批评家,要提高文艺批评的质量,必须不断提升批评家的理论素养、专业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提升文艺批评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再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养,从批评方法、批评文体、话语方式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批评方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研究”(19CZW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